短歌行
高一年级 语文
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位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他是一位慷慨豪迈的诗人。他就是曹操,陈寿评价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刻意蕴与独特的艺术匠心,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短歌行》。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孟子·万章下》讲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欣赏古典诗词,知人论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欣赏方法。这种诗歌解读、欣赏方法,贵在联系诗人、联系全篇,以此观照解读某个作品,读出诗人原意。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为政治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察举,唯才是举;作为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开创了一代文风。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感情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誉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
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流露出人
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
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他用乐府古题写实事,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
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内容丰富,
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有写景
的《观沧海》和抒情诗《龟虽寿》等。
乐府:原是西汉一个官署的名称。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
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
歌,后世叫作“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和短歌之分。一般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定。一般来说,长歌比较热烈
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写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曹操平定
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酒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他在大江
上置酒设乐,慷慨而歌,歌辞就是这首《短歌行》。另一种说法
是,苏轼的《前赤壁赋》也引了此诗。他认为这首诗是在赤壁大
战前夕写的。
全诗可分为八章,每章四句。
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忧
第一、二章
对酒当歌:“对”和“当”都是面对的意思。面对着酒与歌,
即饮酒听歌。
人生几何: 出自《左传》。“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表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短促和人生无常的感伤。
譬如朝露:人生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短暂。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用“朝露”喻指短暂的人生。汉乐府
诗歌有《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
一去何日归。”
“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慨当以慷”即“慷慨”。当以,没
有实义。古时用“慷慨”这个词是形容一种感情激动的样子。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采
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酒。
借代:在一定的语境中,借用与所指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
物来代替所指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
作用: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②简洁,精练。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
在一、二章中,作者忧人生短暂、光阴易逝。乍读起来,似乎感到情调消沉,其实不然。全诗蕴含着应及时努力的思想。它通过微吟低唱的形式,倾吐慷慨激烈的心曲。
这里诗人一方面是在抒发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
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也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
贤才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容易消失,岁月已经流逝很多,应该赶
快拿定主意,到他那里施展抱负。
第三、四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子,对对方的尊称。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悠悠,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但为君故:这个“君”字,本来在《诗经》中可能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就是曹操慕求的对象。
沉吟至今: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语
出《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宴客的诗,描写宾主
欢宴的情景,意思是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
嘉宾之礼,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这里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表达对贤才的渴慕之情。
在三、四两章中,诗人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而是引用了《诗经》中的语句来表明心志。第三章写他求贤才而不得的日夜思慕,第四章写他求贤才既得后的竭诚欢迎。两相对照,表达了求贤若渴之情。
第五、六章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明明如
月,何时可掇”,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理解为,“掇”是“拾取,摘取”的意思。运用
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才比作月亮。把寻求贤士生动地
比作无法揽取的明月,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
另一种解释为,“掇”同“辍”,停止的意思。皓月当空,
运转永不停止,而我的求贤之心也不会停止。表明自己仍然在
为求贤发愁。
两种解释都合理,无论是“掇”还是“辍”这四句,道出
了作者深深的忧虑,忧“贤才不得”。
越陌度阡:“阡”“陌”都是田间小路,南北叫“阡”,东西
叫“陌”。应劭《风俗通》中引用一句古谚“越陌度阡,更为
客主”,此处即指客人远道来访。
枉用相存: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探望。
“枉用相存”是屈驾来访的意思。
契阔谈?: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同“宴”。
心念旧恩:当指往日的情谊。
第六章写出了诗人因贤才远道而来、归附自己的喜悦之情。
第五、六章,一忧一喜,忽忧忽喜的矛盾心理,将求贤过程
中悲喜情状曲折有致地表现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人思贤若渴
的心绪。
第五、六章也是对前四章的强调和照应。“明明如月,何
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照应第一、二章;“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照应三、四章。“主旋律”
的复现和变奏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
情意味。
第七、八章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三匝,三周;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用乌鹊比喻贤才,用“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比喻贤士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无所适从的情形。
第七章生动地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诗人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些人的关心和同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海不辞
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
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吐哺”又是一个典故。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当伯禽要到鲁地去的时候,“周公戒
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
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画龙
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点明此诗的主
题。同时,作者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
图大志。
小结
1.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思考:曹操为何而忧?
明确:曹操所忧为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
2.这三者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呢?
明确:正因为诗人有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壮志,所以才会想
到人生短暂,更应当抓紧时间延揽天下人才及早及快建功立业。
2.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①运用典故,合理引用和化用。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可以丰富诗歌的内容,强化诗歌的内涵。
②妙用比喻。
③巧用借代。用“杜康”代指酒,形象生动。
反馈与评价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作者( )
A.对女子的思念 B.对贤才的思慕
C.对时光的感慨 D.对理想的追求.
反馈与评价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作者(B )
A.对女子的思念 B.对贤才的思慕
C.对时光的感慨 D.对理想的追求.
反馈与评价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现了作者( )
A.渴望多招纳贤才 B.对知识的渴求
C.不怕艰难险阻 D.对未来的信心
反馈与评价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现了作者( A )
A.渴望多招纳贤才 B.对知识的渴求
C.不怕艰难险阻 D.对未来的信心
3.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
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响,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的,若连
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明确: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
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
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课后作业
1.背诵《短歌行》。
2.与历史人物对话,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则200字
左右的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