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版(2015)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 4.繁星闪烁--图形元件的应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连版(2015)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 4.繁星闪烁--图形元件的应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大连理工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0-12-01 15:1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 (大连理工版 八下)第一单元
第四课 繁星闪烁
——图形元件的应用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从知识、能力思维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辅助教学网站,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运用循序渐进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状态,激活学生思维和情感,重在培养学生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依据大连理工版的《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展开来讲授的。由于Flash动画制作内容有趣,学生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Flash的元件、动画补间动画的基础,也就是学生必须具备的Flash操作基础,因此,本课内容要求学生知识点掌握扎实。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首先应该体会元件作用,掌握图形元件的基本操作,理解元件与实例的关系。其次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图形元件制作动作补间动画。本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强调了元件的制作与简单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过程,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本课知识制作出动作补间动画,在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件的概念及其作用,了解实例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创建、编辑和应用元件的方法;掌握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FLASH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创建元件和应用元件的方法。
教学难点: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播放“繁星闪烁”课件,学生观看“月夜繁星.swf”效果。
师问:其中的星星你想怎样制作?这么多星星,可以“复制”吗?
二、新授课
1、学生课前预习本课内容,分小组讨论并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预习的问题,来设计FLASH实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黑板上展示本课的四个问题:
① 什么是元件?元件的作用是什么?
② 实例与元件有什么关系?
③ 什么是动作补间动画?
④如何制作动作补间动画?
2、
师:展示实例,并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元件。
得出结论
(1)元件是在Flash中可以多次调用的对象。(解决问题1)
得出结论
(2)元件应用到舞台中或被应用于另一个元件中,就称为实例。当元件被修改时,所以实例会同步更新。
师:那第三、四个问题,我们就要从实际操作中去解决它。(引起本课任务)
师提出完成本任务要分四步走:
创建元件 ② 编辑元件 ③ 应用元件 ④制作动作补间动画
学生思考并参加讨论。 学生上台演示操作第1步。 初步认识元件、实例与元件的关系等。
老师进行补充讲解。 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黑板上的第3、4两个问题。
学生上台演示操作第1步。
学生思考并参加讨论。
学生尝试操作,完成本课任务。
第一个任务完成好的学生,继续完成拓展任务。
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分层教学,通过拓展任务,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并点评。肯定学生作品的优点,并点出出现的问题,
学生欣赏老师展示的同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动画之星”大家评
  请同学们进入“动画之星评选”页面,请参考评价标准,为您喜欢的作品投上一票,并简述推荐理由。每位同学只有一次为其它同学投票的机会,请公正客观地投出您那神圣的一票。得票最多者就是本课的“动画之星”。
  【学生投票】
  师:我宣布,本课的“动画之星”是……
  我们有些同学虽然没有选上,但他们的作品也很优秀……很有难度;路径设置合理,构图也很美观;原创作品,有创意……)
  【设计意图】作品投票评价,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也活跃里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分层教学,通过拓展任务,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并点评。肯定学生作品的优点,并点出出现的问题,分析
4、【学生自我测评】
  【设计意图】对照评价表,学生自我评价,了解本节课掌握情况,教师及时给出相应的学法指导,对学生后继的学习有所促进。
  5、网站推荐
  好,今天这节课就到这里。如果你对动画制作还意犹未尽,想进一步提高动画制作水平,可以访问这些专题网站进一步学习。
6、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回顾
师利用课件展示本科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增设出来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创作出Flash作品,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有着比较强的吸引力的,纵观整堂课的效果,学生对于动画的理解、应用基本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