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半期测试题
高一历史
第I卷(选择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
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图2“晚商文化分布示意图”表明青铜铸造
A.工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B.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C.主要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
D.随着商朝灭亡而衰落
3.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反映了分封制
A.使亲贵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B.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C.构架了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4.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5.《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
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承认土地私有B.打击旧的贵族
C.革除陈规陋习D.强化社会控制
6.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士的社会地位提高,著书立说和聚
徒讲学之风兴起,“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节葬”“节用”
B.孟子主张“仁”与“礼”,“礼”是其思想的核心
C.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以自苦为极”
D.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天行有常”
7.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
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沿用分封制B.推广郡县制
C.采用郡国并行制D.建立省制
8.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
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A.西周卿大夫B.秦朝御史大夫
C.明朝锦衣卫D.宋代参知政事
9.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之争刘邦取胜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C.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D.推动社会转型
10.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联系西域诸国夹击匈奴,武帝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的“凿空”之行带
来的客观经济结果是
A.丝绸之路B.长城西延
C.匈奴被灭D.盐铁官营
11.汉武帝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人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
③国家插手并经营商贸
④“废井田,开阡陌”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2.“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
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
特征的是
A.京剧艺术形成,形成象征虚拟的传统
B.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
C.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
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13.东晋孙绰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
A.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
B.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
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14.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三省,皇帝颁布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B.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
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民主性
15.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朝实施“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即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该制度是
A.租调制B.两税法
C.租庸调制D.均田制
16.图3的《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C.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17.下列选项中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相关的是
A.“举孝廉,父别居”
B.“世胃摄高位,英俊沉下僚”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18.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其突出特征是“强化的中央集权,叠层的政治架构,活跃的商业经济,成长的市民
阶层,繁荣的海外贸易,南移完成的经济重心”。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19.
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在地方管理上,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地方常设机
构。这种机构被称为
A.宣政院B.澎湖巡检司
C.行中书省D.奴儿干都司
20.宋代的科技发明成果突出,其中被广泛应用于航海、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A.活字印刷术B.火药C.造纸术D.指南针
21.宋朝时期,政府在商业管理上出现两种模式,一日“买扑”,一日“钞引”。“买扑”类似于后世的招标承
包制;在暴利性的盐业出现“钞引”,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物换取凭证,拿凭证到指定机构
支取食盐,再到指定地点销售。材料表明宋代
A.放弃了传统盐铁专卖政策
B.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
C.民间商人已处于主导地位
D.官商勾结现象日益严重
22.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坚持“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
A.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教训
B.契丹族对中原形成的严重威胁
C.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
D.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23.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等与正统思想相
叛离的观念。这些观念
A.代表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促使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
C.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
24.据学者统计,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明太
祖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导致他工作如此之多的原因是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蒙古军队的南下
C.宦官专权的出现
D.军机大臣的失职
25.下表是中央政府对某一边疆地区进行管理的史实。这一地区是
A.东北B.台湾C.西藏D.新疆
26.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的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以及人们
闲暇时间的增多。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江南烟户业田多,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
镇者十之三四,散出乡村者十之一二”。这说明当时
A.工商业者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B.市民阶层人口的增加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D.南北经济差距的加大
27.下列主张体现了陆王心学思想的是
A.“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存天理,灭人欲。”
C.“此知是生来就有的,无待于学,所以谓之良知。”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8.“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
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
29.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很快衰落。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这反映了明代
A.手工业分工细,管理手段新
B.官窑产品占据了市场
C.民营制瓷业逐渐占主导地位
D.区域性分工更加明确
30.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从三公到三省、二府、中书、内阁、军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初设三公九卿制度
B.唐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尚书省
C.北宋中央设枢密院专掌财政
D.清雍正设军机处受皇帝直接监督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3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
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
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
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12分)
32.
(20分)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
之路。今肤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
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
因。(8分)
(2)依据材料二,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的作用。
(12分)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半期测试题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择题(本大题
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4
答案
B
B
B
题
1
案
A
C
B
B
C
C
题
B
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1.(20分
(1)(8分)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主张藏
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
4分)汉武
期主张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民争利,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较多。(4分)
会
进步,农业和工商业
发展,经商逐利思想渐
济产生;为
兵、赢得战争胜利,重视耕战
分,任答
每点2分)
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实力强
响中央集权
待解决;对匈奴的战争导致政府财政困难: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6分,
每点2分)
0分
趋
身所
刂逐步增
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
入仕途径更多样
原因: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发展。(4分
施:考试资格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传统受歧视的工商业者也可参
录取
更多录取社会下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
统治力量;推动
不同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
的
平;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宋朝崇文抑武局面形成;一定程度上改变
农抑商思
动社会的尚学风气等。(每点2分
四点给8分
参考答案·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