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 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任务单+课后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 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任务单+课后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2-01 16:32:11

文档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期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书
书名:
《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7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从不同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有提供证据支持自己观点的意识。
3.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归纳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并进行演绎判断。
4.能在探究中,积极找寻物体发声时振动的证据,知道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借助其他材料观察实验现象。
课前学习任务
1.准备学习记录单,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有皮筋、钢尺、塑料盆和米粒。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触摸发声时的喉咙,观察声带发声时的现象并记录
【学习任务二】弹拨皮筋,观察皮筋发声时的现象并记录
发声物体发声方法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物体不发声时的现象声带
皮筋
【学习任务三】搜集钢尺和鼓发声时振动的证据并记录
发声物体发声方法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物体不发声时的现象钢尺

【学习任务四】做好下节课的学习资源准备
推荐的学习资源
做好《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学习准备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期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书
书名:
《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年
7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1.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物体是(
)。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
2.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喉咙,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声音是靠碰撞发出来的
C.以上全部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期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书
书名:
《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

7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不同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有提供证据支持自己观点的意识。
2.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归纳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并进行演绎判断。
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探究中,积极找寻物体发声时振动的证据,知道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借助其他材料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都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归纳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并进行演绎判断。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有提供证据支持自己观点的意识。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聚焦
环节一:基于对记录单中“声音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分析,利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问题的认识,创设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的问题情境;
(一)问题情景
1.谈话:在上节课我们听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像小鸟的吱吱声、雷雨轰隆隆的声音等等。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我们看第三列,鸟叫声是小鸟用鸣叫的方法出来的。
提问:你能说说其他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吗?
2.学生交流
预设1:雷雨声是云或者雨的碰撞发出来的。
预设2:火车声是喷出的气与其他物体摩擦或者碰撞发出来的。
预设3:古筝声是弹拨琴弦发出来的。
预设4:鼓声是敲击鼓面发出来的疏导的声音和列车呼啸而过的声音。
3.过渡提问:同学们所说的碰撞、摩擦、弹奏、敲击都是发声的方法,看来这些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让物体发出声音呢?换句话说,我们使物体从无声到有声过程中,物体产生了什么变化才使它们都发出声音呢?
4.学生猜想
预设1:我觉得可能这些方法都使物体碰撞了,才发出声音。
预设2:我觉得可能这些方法都使物体振动起来了,才能发出声音。
5.小结过渡:同学们你是怎样想的呢?看来大家想法并不相同,有些同学认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碰撞,有些同学认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有关。事实是怎样的呢?我们就需要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到底有什么现象符合同学们的哪种想法。
二、探索
环节二:通过声带发声与皮筋发声的探究活动,发现物体振动与发出声音之间的联系,形成可探究问题;
(二)问题的设立
1.谈话:就拿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也可以发出声音,不过嗓子发声时的现象无法直接用眼睛观察到,那么我们可以用手触摸来观察嗓子发声的现象。同学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提问:同学们,嗓子在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呢?
2.学生交流
预设:
我用手摸的方法感觉麻麻的,发现说话的时候喉咙会振动。
3.过渡: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通过用手触摸能够观察到嗓子发声时是在振动的。其实,我们的嗓子是靠声带发出声音,声带长得很像皮筋,而且特别有弹性。
4.提问:我们可以用皮筋模拟声带进行观察,你打算怎样让皮筋发出声音?你觉得皮筋在发出声音时会有怎样的现象?
预设1:我觉得可以把皮筋从中间剪断,这样就成为一条线,就像琴弦,可以弹让它发出声音,因为嗓子喊的时候会振动发出声音,所以我觉得皮筋弹一下也会振动而出声。
预设2:我觉得皮筋发声时可能会动,因为声带和皮筋很像,声带发声的时候会动,所以皮筋发声时也会动。
7.实验要求:那我们就来观察一下,看看皮筋发声时是不是真的会动?请同学们准备一根皮筋和一个小盆,把皮筋套在小盆上固定住,然后用弹拨的方法来观察皮筋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并填写在记录单上。
9.提问:同学们,你观察到皮筋发声时有什么现象?我们来看一看。皮筋发声时真的在动,它是怎样运动的呢?
预设1:我看到皮筋发声时,皮筋在来来回回的的晃动。皮筋不发声时,不动。
预设2:我也发现皮筋发声的时候会来回的动,而且在慢慢减弱,过一会就停止了。
10.讲解: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皮筋发声时是来来往复运动的。在科学上,我们把这种在一平衡位置附近来回往复的运动叫做振动。
11.提问:结合声带发声和皮筋发声的两次观察,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预设1:我发现它们都是发声的时候会振动,不发出声音就会振动。
预设2:
我觉得可能不同的方法就是使他们振动才发出的声音。
12.小结:通过比较声带和皮筋实验现象的共同点,我们能够归纳出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
(三)解决的确定
1.提问:皮筋和声带在发声时都振动,不发声时都不振动。其它物体呢?如果按压钢尺和敲击鼓,你觉得它们发声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听听这几位同学的想法。
2.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预设1:因为刚才皮筋和嗓子在发声的时候都有振动,所以我觉得鼓发出声音是靠鼓面上下振动发出的声音。
预设2:我觉得钢尺发声会振动,因为我做过这个实验,我把钢尺往下压一下,发现钢尺发声的时候会回弹,有振动的现象。
预设3:我觉得鼓发声的时候也会有振动,鼓面是有弹性的,因为皮筋是有弹性,皮筋发声的时候会振动,所以我觉得鼓面也一样。
3.过渡:同学们你是怎么想的呢?
虽然这几位同学的理由并不相同,但是都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只有搜集到它们发声的时候能振动的证据才能证实我们的想法。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一下。
三、研讨
环节三:基于做出的假设,对更多事实进行观察搜集证据,建立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因果关系。
(四)推理与事实
1.直接观察
(1)谈话:请同学们准备好钢尺和鼓,如果家里没有鼓可以使用塑料盆来代替,在实验时注意把钢尺与桌面接触的部分按住,以确保是钢尺本身发出的声音,并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开始实验吧!
(2)引导语:同学们做完了吗?先来看看钢尺发声时的现象。
(播放视频)
(3)可以看到钢尺发声时果然在振动,和皮筋一样非常明显,初步证实了我们的假设。
(4)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小鼓发声时的现象。
(播放视频)
(5)你观察到小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能够证实我们的想法吗?
预设1:我发现敲打小鼓并没有看到它振动啊,说明我们想法没有被证实。
预设2:我发现小鼓发声时虽然看不到他在振动,但是我用手摸了一下,感觉有点麻,就像声带一样,所以我觉得它发声时是在振动的。
这两位同学的想法并不相同。其它同学你们怎么想呢?
(6)过渡语:看来,在科学探究中,我们不能观察一个或几个实验现象就立刻下结论,还需要细细的推敲。
2.借物观察
(1)谈话:鼓会不会也像声带那样发声的时候的振动很不明显呢,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一步搜集证据吗?
(2)来听听这位同学的想法
预设:我觉得可以把豆子放在鼓上,敲击鼓,如果豆子跳起来了,说明鼓在发声的时候会振动,如果没有跳起来,说明盆发声的时候没有振动。
这位同学向我们提供了新的方法,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特别轻小的物体来进一步观察,同学们在家里可以使用盆和米粒来进行实验,大家快去试试吧!
(3)过渡:同学们做完了吗?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
(播放视频)
小结:果然鼓发声的时候豆子会跳动起来,说明鼓在发声时的确是在振动的。
其实像小鼓这样发声时振动现象不明显的物体还有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他们在发生的时候是在振动的,至少应该想想办法去进一步的搜集证据。
(4)交流:例如在科学教室里经常看到的音叉,敲击音叉,它会发出声音,我们来看。同学们能够观察到音叉发声时振动的现象也是不容易直接用眼观察到的,可以借助水来进行观察,一起来观察一下。
(5)你观察到了怎么的现象?它说明了什么?
预设:我观察到音叉放入水中,水被溅了起来,说明音叉在发声时也是在振动的。
(6)小结:同学们,探究到了这里,通过再次搜集钢尺,鼓和音叉发声振动的证据,证实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演绎观察
(1)提问:如果声音真的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使一个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会怎样呢?
预设:如果声音真的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使一个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他应该会没有声音。
(2)会是这样吗?我们看。
(3)总结:通过观察能够看到使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振动,它真的没有声音,说明不振动就没有声音。通过一系列实验的观察与证据的搜集,再次证实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拓展
(五)拓展延伸
1.回到最初的记录单,现在你能解释一下这些声音都是由哪些物体振动发出来的吗?
预设1:鸟叫声是小鸟的声带振动发出来的。
预设2:雷雨声可能是是云或者雨的振动发出来的。
预设3:火车声可能是喷出的气在振动发出来的。
预设4:古筝声是弹拨琴弦之后,琴弦振动发出来的。
预设5:鼓声是敲击鼓面之后鼓面振动发出来的。
同学们对古筝声和打鼓声的解释很准确,不过小鸟的发声器官是鸣管,它是靠什么振动发出声音的,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搜集资料。除此之外,对于雷雨声和火车喷气声是不是因为空气振动而发出声音还存在一些疑问,在课下及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可以继续搜集气体,液体是否也会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今天学习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下节课的将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需要准备家里常见的一些物品,如盘子,桌子,勺子,石头,玻璃杯,塑封袋等,同学们还可以制作一个土电话。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