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1913年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任教,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有《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话剧有 《 茶馆》、《春华秋实 》。《草原》摘选自他写的《内蒙风光》。
课前收集大行动: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收集古今文人描写草原的诗词、文章。
学
习
生
字
tǎn xuàn lè yǐn yū jīn
毯 渲 勒 吟 迂 襟
tí mào jū xiū sè jiāo
蹄 貌 拘 羞 涩 跤
piān yá
偏 涯
高歌 绿毯 柔美 渲染 勾勒
低吟 奇丽 回味 洒脱 疾驰
马蹄 礼貌 拘束 羞涩 摔跤
天涯 迂回 偏西 热乎乎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学
习
生
字
模块一 初读课文
活动一 阅读步骤
步骤一:建立阅读理解目标——读课题预测文章内容与文章结构(课文可能写什么?文章结构是怎样的?)
步骤二:浏览课文 —— 验证预测,边读边思考。
步骤三:反复读课文,以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导图本)
活动二 阅读思考
1.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按什么顺序写?文章结构是怎样的?是哪些信息告诉你的?
2.在阅读过程你遇到不懂的词语吗(句子或不理解的地方)?你是怎么做的?(举例说明)
模块二、我们的感悟
活动一 选择几个修饰语填在下面括号内,表达你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 )的草原 ( )的草原人
( )的草原 ( )的草原人
活动二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活动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模块三、我的批注与发现。
活动一 1、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出了草原的景物美请划出有关的词语和句子,并作批注。
2、读课文2-5自然段,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请你找出有关句子进行感悟并作批注。
3、你是怎样理解和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请在文中做好批注,写下感悟。
活动二 浏览自己的划线和批注,你发现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作特点:
1、移步换景,由景及人。
2、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
3、情景交融,处处流露赞美之情。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你也能用“那么——那么——”造一个句子吗?
换词理解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景物的特点
作者又是如何描述小丘的线条呢?
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你觉得这一句话好在哪里?
仿写: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 )。
给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仿写三: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 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
仿写二: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 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
面对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
此时,作者心中又有什么感受呢?
(1)这种境界,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 ),又想坐下( )。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 ),好像( )草原的无限乐趣。
“既……又……既……又……”
(造句)
惊叹
舒服
久立四望
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静立不动
回味着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品
读
返回
感受人民的热情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体现在哪几方面,有关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蒙汉同胞情深谊长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欢迎远客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亲切相见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
好客的主人是
怎样款待客人的?
他们联欢的节目
又是什么呢?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返回
此情此景,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注释:蒙古族和汉族人民情意深厚,不忍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原,在夕阳里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是全文感情的升华,点名了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景色美和人情美,表达了蒙汉人民亲如骨肉,团结友爱的感情。
2.看拼音写词语。
Xuàn rǎn gōu lè yū huú lǐ mào
( ) ( ) ( ) ( ) ( ) Xiōng jīn tiān yá jiū shù dì tǎn ( ) ( ) ( ) ( )
Shuaījiāo xiū sè mǎ tí
( ) ( ) ( )
3.给画横线的字写下正确的读音。
蒙古包( )蒙蒙细雨( )好客( )好人( )同行( )似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