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齐读 ) 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朱德
苏洵、苏轼、苏辙
说说你眼中的苏轼
一个最浪漫的诗人
一个最豪放的词家
一个最超脱的文人
一个最潇洒的过客
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出世;
佛家的四大皆空。
旷达的苏轼
《金山自题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虽然处于逆境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胸怀,并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获得美的享受,从中排遣内心的苦闷,从而实现了由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旷
世
奇
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苏轼
解题
“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 。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探讨政治与文学的恩怨情仇
能力目标:
1、提高朗读水平并背诵本词
2、培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音读
意读
情读
美读
读诗四境
熟记
生字词
一:自主学习,初步诵读
自由
诵读课文
音 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典型字字音
公瑾( ) 初嫁了( )
纶( )巾 华( )发
樯橹 ( ) 酹( )江月
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古今异义:
千古风流人物
jǐn
guān
huā
lèi
“尊” 通 “樽”
古义:杰出、英俊有才华。
li ǎo
qi á ng l ǔ
上片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下片
意 读
赤壁壮丽景象
赤壁所想
吊古伤今
自抒怀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 ~~江~~月。
( 加着重号下划线的表示重读,“~~”表示拖长音,“/”表示节奏停顿。)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怀古诗
三、合作探究,潜心品读
观
眼前之景
情 读
怀
古人之事
抒
一己之怀
观眼前之景
赤壁
大江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高度
力度
强度
壮 美
壮美之景
气 势 雄 浑
语 调 激 昂
意 境 开 阔
怎么读?
怀古之人事
风 流
豪杰
周瑜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年轻幸福
英俊儒雅
功成名就
镇定自若
风流之人
气 势 充 沛
语 调 轻 快
潇 洒 得 意
怎么读?
周 瑜
苏轼
年龄
生活
相貌
职务
?
24 岁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47 岁
屡遭不幸
华发早生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怀才不遇
周 瑜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苏 轼
黄州、惠州、儋州,
州州失意!
抒一己之怀
多情
失意
怎么读?
无 奈 惆 怅
语 调 低 沉
郁 结 于 胸
抒一己之怀
多情
失意
释怀
怎么读?
乐 观 豁 达
吐 出 块 垒
语 调 轻 松
旷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旷达之情
壮美之景
风流之人
豪放
赤壁赋
四、放声朗读
要求:
在意读、情读的基础上,读者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读出个性来。
美 读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眉山 ·出生(1岁)
2.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18岁-21岁)
3.丧妻、丧父 (30岁-31岁)
◇贬为杭州通判 (36岁)
◇调任密州 (41岁)
◇调任徐州(42岁)
五、人生经历
◇调任湖州 · 乌台诗案 (44岁)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隐居南京。苏轼又重燃起了政治上的希望。他不停地向神宗上表,向他汇报民间的疾苦以及自己的主张。神宗皇帝每每读完,都拍案叫好。这引起了皇帝周围那些小人们的恐慌,他们感觉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苏轼的威胁。
◇贬黄州(45岁)
黄州,是苏轼涅磐的地方。从黄州,走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苏东坡。
经历大风大浪洗礼的他,已然变得宠辱不惊。从生死线上走了一趟的苏轼,此时的心态,就如同这黄州的天气一般云淡风清。
始号东坡居士
苏东坡在黄州的自救
苏轼在黄州的物质生活主要面临三大难题:
第一难,花销问题。苏轼在黄州所担任的职务是: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说白了,只是个空头官衔,他的身份本质上是由黄州政府代为看管的犯官。按照朝廷的规定,像苏轼这样的犯官,除了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之外,没有正常的俸禄薪水。所以他到黄州后, 一家老小20多口人的花销就成了大问题。 在这种艰难的境地苏轼除了接受弟弟苏辙的救济外,只能尽量节省生活开支,过着跟百姓一样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
第二难,住房问题。按照朝廷规定,苏轼这样的犯官无权享受官府提供的住宅,那一家 20多口人住在哪里?开始的时候, 苏轼一家住在江边的一个废弃的官府驿站——临皋亭, 这个地方不仅潮湿闷热,而且拥挤不堪。后来,苏轼在种地的东坡园中选址修建了五间泥瓦农舍。农舍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建成,苏轼在厅堂四壁绘满雪景,起居坐卧,四面环顾,俱为雪景,故而美其名曰“雪堂”。雪堂不仅解决了家庭住房的困难,从此也成为苏轼在黄州精神生 活的重要象征。 (事载苏轼《雪堂记》 )
第三难,吃饭问题。苏轼的决定同样潇洒: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打,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经过多方申请,当地衙门批给苏轼一块五十亩的废弃坡地。 苏轼非常钦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常常在诗词中以乐天自比。白居易被贬忠州刺史时,曾作《东坡种花》诗。这块五十亩的贫地正好位于黄州城东门外,于是苏轼干脆给这块地取名 “东坡”, 并自称“东坡居士” (事载宋·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 ) 苏东坡这个名号就是这么来的, 它在民间的影响却比苏轼这个名字大多了! 在一般文人看来, 开荒种地本来就不是什么体面的事情,不过是一块废弃的坡地,而苏轼却偏偏称作“东坡”。在被贬偏隅之地,穷困潦倒之时,却还要自称“居士”,这就是苏轼的与众不同之处。
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节饮 食说》 ,贴在墙壁上,作为养生补气的座右铭。全文大意如下: 东坡居士从今往后,早晚吃饭不过一杯酒、一块肉。如果有尊贵的客人来访,便摆下丰盛的酒宴,也只是三杯酒、三块肉,只可减少不可增加。如果有人请客,他就事先向主人通报自己吃饭的原则。 如果主人不听从非要超过这个界限, 就干脆不去赴宴。 为什么这样做? 苏轼回答:一来安分养福气。二来宽胃养神气。三来省钱养财气。 黄州的饮食、生活条件都比较困难,但是再难也难不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他总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美食的机会。正是在黄州,他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东坡羹。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坎坷艰辛,颠沛流离,甚至贫病交加,但他却怡然自适于陋室粗食, 旷达直面惨淡人生,像清风一样自由自在地高歌,游于艺术殿堂,正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失为历代文人中最潇洒的一个。他对待生活的萧散简远的旷达态度影响着后世文人。
课后作业:
1、背诵《念奴娇》
2、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