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 甫 《登高》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刘禹锡《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秋有形——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可 见
相同的秋天,在不同人眼中各各不同。
郁达夫(1895-1945)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一、知人论世
潭柘( )寺 椽( )子 混沌( )
落蕊( ) 平仄( ) 凋( )零
廿( )四桥 着( )着 颓( )废
注字音
tuí
zhè
chuán
dùn
ruǐ
zè
diāo
niàn
zhuó
1、说说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为表现这一特点,作者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文眼
3、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总、分、总
4、为了体现故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写的?
秋院:碧天、驯鸽、槐树、牵牛花(朝荣)、秋草
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视听结合,以动写静——清、静
一·秋晨秋院图
槐树落蕊:铺满街面、极微细极柔软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相结合——清、静
二·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衰弱、处处啼唱
选择特定意象——悲凉
三·秋蝉残鸣图
秋雨、都市闲人: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引发都市闲人慨叹
引入人的感受——悲凉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四·秋雨闲人图
秋果:淡绿微黄、成熟到八九分,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从色彩角度——清
五·佳日秋果图
写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 观秋色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主要是冷色。这些色彩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二)听秋声
鸽飞声、钟 鸣 声、扫 地 声、蝉鸣声、虫 鸣 声、风雨声、问答声。
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
(三) 赏秋形
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主要是抓住特有的景物。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感觉和向往
初议秋味
总写
秋晨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五幅秋景图
分写
再议秋味
眷恋之情
总括
故都的秋
5、故都的秋既然“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何作者却如此喜欢并赞美?(从文中寻找答案。)
秋,总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而故都秋味最浓。
中国古人对于秋,或悲哀其萧瑟或赞颂其辉煌。郁达夫介于二者之间,因其“颓废”而喜欢其悲凉的美。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名句赏析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类比。花看半开,酒喝微醺。秋要味浓。
2、类比、排比。
1·(仿句练习)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
??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
??????在————————————,
??????在————————————,
??????在————————————.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课堂练习
2、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
(一) 长草小院牵牛,槐蕊枣树驯鸽。残蝉风雨人声,故都景物,胜过南国许多。
(二)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故都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