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用词精析:分清“界别”与“届别”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用词精析:分清“界别”与“届别”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1 17:5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用词精析:分清“界别”与“届别”
在写新闻报道的时候,“界别”与“届别”是经常要用到的两个词语。特别是每年两会召开之际,大量的相关报道占据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界别”与“届别”便频频见诸报端。遗憾的是,有的人对这两个词义相近而实有差别的词语分辨不清,出现误用。例如:
(1)记者昨天来到刘翔所在的体育届别驻地,接待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刘翔本人有训练任务在身,他的助手已于1日晚代替‘飞人’前来报到,领走了相关资料。(《北京青年报》2011年3月3日)
此处的“届别”应改为“界别”。
“届别”“界别”究竟存在怎样的差别?要想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我们需从结构、词义等方面进行爬梳与辨析。首先来谈谈二者的相同点。
就词语的结构类型而言,“界别”与“届别”都是“×+别”的偏正结构。“别”是会意字,从刀,从冎(guǎ),本义是“分剖”,引申义有“类别、区别、另外的”等。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汉语大字典》,词根“别”在这两个词中都表示“类别”之义。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性别、级别、派别、职别”等亦然。
我们再谈谈二者的不同点:“界”与“届”。

“界(畍)”是形声字,《说文解字》小篆和西汉马王堆出土文字为左形(田)右声(介),后演变为上形(田)下声(介),延续至今。
“界”的本义是“地界、边界”,引申为“界限、接界”,“一定的范围”(如眼界),“一定的领域”(如文艺界、学术界)等。

“届”的本义是“行动不便”和“极限”,后引申为“至、到”。其在先秦文献中较多使用,如:
(2)侯作侯祝,靡届(终极、极限)靡究。(《诗·大雅·荡》)
(3)譬彼舟流,不知所届(至)。(《诗·小雅·小弁》)
“届”出现量词含义,大致相当于“次、期”,时间较晚。此含义常用于近现代汉语中,如:
(4)五十届月课岁考科场,昔日花红,也算做传家之宝。(清蒋士铨《一片石·访墓》)
在现代汉语中,“界”与“届”义项的本质区别在于:“界”侧重强调横向的空间范畴,“届”侧重强调纵向的时间范畴。
“界别”早在古代就已出现:
(5)淮南、杜钦、扬雄之论,皆以为此天地所以界别(划分、区别)区域,绝外内也。(《汉书·西域传赞》)
今天我们使用的“界”,引申指一定的领域,如“体育界、娱乐界、学术界”等。在我国政协组织中,“界”指除政党和团体之外,其他政协委员所属的各个工作领域,如“文化艺术界、科学技术界、经济界、教育界、少数民族界”等。例如:
(6)今年走上“委员通道”的委员分别来自全国政协13个不同的界别……(澎湃新闻 2020年5月27日)
(7)《民革中央副主席李惠东:凸显民革界别特色 紧扣大局履职尽责》(中国新闻网 2020年5月27日)
“届别”一词出现较晚。“届”沿用量词的含义,“届别”是指学生毕业或某会议举行的批次,具体是什么届别,要看具体年份。
总结一下
“界别”“届别”这两个同音词,在语言运用中实有差别。“界别”是针对工作领域的分类而言,“届别”则是从时间上来说的。因此,在同一届次会议上,政协委员的“界别”绝对不能写为“届别”。
推敲 “比肩继踵”这样用,错了
“比肩继踵”意思是肩靠着肩,脚挨着脚,形容人多拥挤或接连不断,也作“比肩接踵”。
出处 《晏子春秋·杂下》:“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用例 汉王粲《荆州文学记官志》:“比肩继踵,川逝泉涌。”
清戴名世《道墟图诗序》:“其间名臣巨儒、魁奇俊伟豪杰不群之士,比肩接踵而出。”
尚文《难忘母亲的手》:“母亲才如释重负,脸上露出宽慰的笑容,并目送她渐渐消失在比肩继踵的人流中。”
萧三《忆秋白》:“秋白同志讲课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听课的人往往屋里屋外,窗前门口比肩接踵,十分踊跃。”
点击查看源网页
这条成语使用率不高,误用的比例却不小。主要问题是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
“比肩继踵”从字面上看,“肩”是人的肩膀,“踵”是人的脚后跟;从出处看,《晏子春秋》说的就是人多拥挤;从前人用例看,无不用于人。从这几方面都可以看出,这条成语只能用于人,而不能用于事物。
下面举几个误用的例子:
(1)画面主题是纽约市著名的城市天际线,摩天大楼比肩继踵……(中国日报网 2017年7月25日)
(2)巴黎13区是巴黎最主要的唐人街之一……这里中国餐馆比肩继踵,许多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样式风格……(人民网 2017年10月3日)
“比肩继踵”在例(1)中用于“摩天大楼”,在例(2)中用于“中国餐馆”,显然都超出了这条成语的使用范围。这两例可以改用“鳞次栉比”。“鳞次栉比”的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紧密而有序地排列,可用于房屋、店铺、停放的车船等。例如刘斯奋《白门柳》:“官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房舍和店铺从城墙下伸展开去。”这条成语形容的是静止的物体,强调的是多而密集,而不是流动的人群拥挤不堪,用在以上两例正好合适。
再看下面几例:
(3)春节一过,这开年上市的新车比肩继踵而来。(凤凰网 2012年2月14日)
(4)国家发改委有政策规定,调价频率三年为一个层次。今年刚好是蛰伏的物价苏醒的年份,于是(旅游景点)比肩继踵纷纷上调门票价格的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民网 2012年5月4日)
(5)前往电站施工现场参观学习的当地大中专学生络绎不绝,前来探寻工程建设“疑难杂症”解决方案的中外企业比肩继踵。(央视网 2016年4月14日)
例(3)说“新车”一辆接着一辆上市,例(4)说旅游景点一处接着一处“上调门票价格”,例(5)说“中外企业”一家接着一家前来探寻“解决方案”。这些说的都不是“人”,当然也不能使用“比肩继踵”,不如老老实实说“接连不断”或“接二连三”。
(6)港交所迎来数字化时代,增强本港金融结算的竞争力,能与国际其他金融中心比肩继踵。(新浪网 2017年10月28日)
例(6)说“港交所……能与国际其他金融中心”相抗衡,使用“比肩继踵”更是毫无道理。这里可以改用“并驾齐驱”。“并驾齐驱”比喻彼此之间不分先后,不相上下。例如马识途《西游散记》:“作为一个中国科学家……不能和世界的科学家并驾齐驱,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贡献才智,还有什么事比这更叫人难过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