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1 16:5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时空观念:结合地图、文字史料等,了解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列强侵略的基本史实, 通过
构建列强侵略大事记或时间轴等方式,总结列强侵略的特点。
3.史料实证: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依据。
4.历史解释:对本课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形成较为客观的历史认识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5.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农民阶级救亡图存活动及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对中
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增强民族认同感。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天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原因;洋务运动的概况;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
学习难点: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及影响。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1政治: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但封建势力依然强大,中国人民反地方封建都斗争此起彼伏。
2经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兴起,开启中国工业现代化;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近代化举步维艰: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向西方学习,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进程,萌发新思潮,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名词解释】
▲湘军
湘军是以曾国藩为首的军阀武装。在籍侍郎曾国藩为对抗太平军,在湖南编练成一支军队,一般称为湘军。1853年成军,分陆师和水师。湘军实行由将官招募勇丁的制度:统领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长,哨长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勇丁,全军统辖于曾国藩。陆师每营500人,水师每营447人。从此,“兵为将有”成为清朝兵制的一大特色,民国初期的北洋军继承了这一传统。太平天国的天京就是湘军攻下的。
▲《越南条款》
《越南条救》,又称《中法和约》《中法新约》,是1885年清朝与法国签订的关于结束中法战争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法军退出台湾、澎湖;中越陆路交界开被贸易;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以后中国如修筑铁路,“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等。
▲宗藩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宗藩关系表面上看是一种不平等关系,周边国家要向中国“称藩纳贡”、受中国的册封、使用中国的年号。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作为宗主国的中国,并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这种关系不是通过武力形成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和近代西方国家间那种表面上平等而实质上却是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有着本质区别;和西方殖民国家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那种控制与被控制、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更是有天壤之别。
▲商品输出
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1840-1895年列强主要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从中国掠夺原料并向中国倾销商品,目的是控制中国的市场。
▲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列强为获得高额利润,利用过剩资本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投资或向其提供贷款。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主要的方式有争做中国的债主,在华投资设厂、开矿、修筑铁路、开设银行等,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因美西战争错过了瓜分中国的机会。1899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国”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得到其他列强的响应,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知识链接】
☆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标榜“自强”“求富”,洋务派提出“外需和戎,内需变法”,“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然而洋务派的目的一个也没有达到。甲午一战,看似强大的北洋海军却被消灭,导致割地赔款。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有力说明。当然,这不是说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各类企业都破产了,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问题引领】
1.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请你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说明这个观点。
(1)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2)内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搜刮民财、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3)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会。
2.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思想上,奉行王权思想,用宗教迷信发动群众,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政治上,主张建立封建政治体制;经济上,固守小农经济,违背历史潮流;组织上,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定都天京后就出现了天京变乱。总之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阅读教材第二目,你能理解洋务新政的目的吗?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总体看法。
提示:目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为了镇压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和对抗外国势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积极:洋务运动引进机器生产,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促使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洋务运动中西方科技书籍的翻译与发行,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举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为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科技人才。
局限: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侧重于技术引进,封建式管理;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4.结合教材第三目,你能说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吗?
提示:(1)内因:清政府统治腐朽,制度落后(根本原因);奉行避战自保政策,贻误战机。
(2)外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实力大大增强;日本侵华蓄谋已久;西方列强的默许和支持。
5.阅读教材《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示意图》概括图片信息,并分析导致时局图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信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腐朽。
【深入探究】
探究1:洋务运动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李鸿章1865年请求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奏折
材料二 1865年李鸿章以4万银两在虹口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以上海洋炮局并入铁厂,成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造办经费54万余两,以后屡加扩充,由清政府指拨上海海关税收的二成作为常年经费。雇用工人2 000多人。1867年搬到高昌庙镇,扩充设备,建有机器厂、洋枪楼、汽炉(锅炉)厂、铸造厂、轮船厂等,占地70余亩。至80年代又相继建成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粟色火药厂、无烟火药厂等。该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并附设翻译馆、机械学校,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
——人民网资料
材料三 1872年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出掌制造局大权。由于他主张“造船不如买船”,所以从1873到1885这12年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总共只造了4条船。之后到1901年李鸿章去世期间,江南制造总局更是完全停止了造船业务。由于甲午战败的影响和官办企业的管理问题,整个制造局暮气沉沉,业务不振。
——摘编自王国慧《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今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奏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对中国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近代中国艰难发展的原因。
答案:
(1)目的:抵御外来侵略,实现国家富强。
(2)影响: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推动了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生产军用产品,有利于建立近代国防;设译馆与学校有利于西方先进技术传播与近代教育建立。
(3)原因:依赖外国技术设备,缺乏企业的自主创新;企业自身管理问题;帝国主义的掠夺。
探究2: 史料探究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影响
史料一 1894年3月(时间早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反映了日本便华是蓄谋已久的),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挑起的侵略战争),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史料二
图片中列强争先对“大饼”下刀,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事实
漫画中的“大饼”代表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持匕首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唯恐落于人后。
史料三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反映了清政府腐朽的吏治)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史料四 李鸿章……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说明李鸿聿把希望寄托于列强的调停)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体现了李鸿章“避战自保“的错误战略)
——《中国近代史编》
思考1提示: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侵华蓄谋已久;②借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促成中日冲突,挑起战争。
思考2提示:①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②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战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思考3提示:清政府的腐败
思考4提示:①一味依靠外国调停,不积极备战;②战略失误
【知识框架】
【直通高考】
1.(2017·海南卷)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
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2.(2017·全国Ⅲ卷)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
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
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3.(2018全国Ⅰ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
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
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
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4.(2018海南单科)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
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
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5.(2020·全国Ⅱ卷,28)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9所示。
据图9可知,当时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直通高考答案:DDCAA
6.(2012·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本题介绍了冲击一反应这一解释历史的模式和以此模式图示的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近代史。要求考生对此模式给出赞成、反对或另有自己观点,运用图示中的材料,史论结合予以评析。题目设置开放,没有限定观点,考生可以自主选择观点,运用材料史实进行评析。
本题的材料和图示中给出了多种信息,能够捕捉到这些信息对解答本题会有很大帮助。首先,材料中虽然对“冲击一反应”模式的观点有简单介绍,但特别强调了有人是用它来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就是说,是要用此模式看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而不是就一两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当然,考生也可以围绕一个具体史实展开论述,但一定要对图示的这段历史时期有一个明确的概括性认识和说明。这也是考查考生对一段时期内的历史发展状况能不能总体把握。如果能够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对“冲击一反应”模式进行评析,就会对该模式的优劣有更清醒和更客观的认识,这也反映出考生具有较好的历史素养。
【分析】其次,图示中时间和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很有特点,它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呈现出阶梯上升状态,这也表示出这段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基本走势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都推动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升。历史发展不是倒退,而是进步,是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逐渐深入,他们追寻文明的步伐拾阶而上,步步上行。看到这一点,也会使考生对所要评析的模式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考生首先要正确解读材料,明了命题的立意不在观点本身,而在于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亮明观点,根据自己的观点选取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论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同时表达要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