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1 16:5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知道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
历史解释:解释“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扶清灭洋”和《辛丑条约》等历史概念
史料实证:提取相关史料中的信息,探究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唯物史观: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分析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戊戌维新运动过程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认识义和团运动和爱国清军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程标准:
1、通过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史实,认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以及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难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以及对它的评价、《辛丑条约》的影响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甲午影响》,甲午战败成为中国近代民族意思和政治变革思潮演变的重要转折点。甲午战后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运动,这场运动的结果如何?
推进新课:
戊戌维新运动
背景:
【师生探究】结合教材102页导言部分,历史纵横、图片以及幻灯片的相关资料,补充分析维新运动的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1)时势: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4)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合作探究】结合教材和幻灯片的图文,补充讲述相关史实。
经过:
公车上书:
①时间:1895年
②人物:在京官员,各省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③结果:请愿书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
④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发展:建立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著书立说
戊戌变法:
(1)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历时103天,被称为“百日维新”
(2)以表格框的形式补充百日维新的内容。全面掌握维新变法除旧布新的措施:
内 容 作 用 局限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矿业;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
戊戌政变:
清政府中守旧势力阻止变法的开展
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保留外,均被废止
【师生探究】结合教材103页和幻灯片三段材料的内容,两人为一组讨论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调动课堂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总结概括的能力。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过于弱小;
具体原因:缺乏严密的组织;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守旧势力强大
评价
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②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传播起积极作用
【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过渡:戊戌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努力,由于守旧势力的强大,失败了。总结经验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行不通。伴随着列强的进一步入侵,义和团运动兴起,下面让我们一同学习相关内。
义和团运动
原因:
【合作探究】结合教材103页、幻灯片图片和两段资料,让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1)根本: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直接:洋教势力猖獗,特别是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过程:
(1)1898年10月,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率众攻打当地教堂,义和团运动正式兴起;
(2)粘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3)到1900年,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
【补充分析】辩证的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根据幻灯片的三组资料,掌握清政府对待义和团运动的态度转变。
思维导图:先抚后剿——招抚利用——镇压剿灭
3、口号“扶清灭洋”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却有盲目排外性质
(3)评价:具有爱国主义性质,突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
4、清政府的态度:
(1)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2)慈禧太后采用“招抚”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逃亡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
5、评价
【合作探究】结合幻灯片的两则材料,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2)积极: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清政府,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3)局限: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6、失败原因:
(1)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三、八国联军侵华
阅读教材103、104页,找出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经过,结果。学生自主完成。
1、背景
(1)根本原因: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
2、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瓜分中国。
3、经过:
(1)爆发:1900年6月,英、美等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联军在廊坊、天津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打击;
(3)7、8月相继占领天津、北京,并将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
(4)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下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与侵略者“议和”。
4、战争影响:
(1)军事危机: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侵略其他地方;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政治危机: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清政府开始自救,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1、《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内容和危害
【师生探究】结合教材,小组活动,完成表格填写,课堂展示完成的表格。
内容 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3、新特点:
(1)带有强烈的政治色: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以华制华。
4、影响:
(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
(3)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
【课堂补充】单元概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项目 程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第二次鸦片战争 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 大大加深了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完全沦为?
【课堂小结】戊戌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课后作业】社团活动,搜集材料,整理有关“东南互保”的知识。
【教学反思】
板书: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民族危机的加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