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5.3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课件(36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5.3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课件(36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2-01 16:48:34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活动:我来选个家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
房屋高矮和多少
道路多少和宽窄
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多少
人口
分布
……
乡村
城市
矮且少
高而多
火眼金睛
聚落
房屋高矮和多少
道路多少和宽窄
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多少
人口
分布
……
乡村
城市
矮且少
高而多
少而窄
多而宽
火眼金睛
聚落
房屋高矮和多少
道路多少和宽窄
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多少
人口
分布
……
乡村
城市
矮且少
高而多
少而窄
多而宽


火眼金睛
商业区
文化区
工业区
居民区
聚落
房屋高矮和多少
道路多少和宽窄
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多少
人口
分布
……
乡村
城市
矮且少
高而多
少而窄
多而宽


稀疏
稠密
火眼金睛
聚落
房屋高矮和多少
道路多少和宽窄
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
人口
分布
生产活动
乡村
城市
矮且少
高而多
少而窄
多而宽


稀疏
稠密
农业生产
非农业生产
头脑风暴
聚落
房屋高矮和多少
道路多少和宽窄
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
人口
分布
生产活动
乡村
城市
矮且少
高而多
少而窄
多而宽


稀疏
稠密
农业生产
非农业生产
头脑风暴
农村
农村
林场
渔村
牧村
规模不等的城市




城市雏形
城市扩大
乡村向城市的演变: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演化而来的
2014年10月新的城市划分标准:
1、小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
2、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为50-100万
3、大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为100-500万
4、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为500-1000万
5、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为1000万以上
北京、上海
济宁
邹城市
兖州
重庆、武汉
聚落与自然环境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地形、水源、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世界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1
2
3
4
中低纬度近海平原
平原地区
团块



规模

密度

山地、丘陵地区
地带
山谷

条带
河湖附近

条带状或环
沙漠地区

绿洲
状或



也门
热带沙漠气候
西亚民居
因纽特人冰屋:冰块构成,低矮,部分建于地下,圆顶。
东南亚高架屋:常为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置或放杂物、牲畜,上层住人。
学以致用
黄土高原民居:窑洞
黄土建造
厚厚的屋顶和墙壁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炎热多雨
高架屋:常为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置或放杂物、牲畜,上层住人。
木材丰富
就地取材,木楼或竹楼
终年炎热多雨
双层结构,上层通风散热,
避免潮湿
气候干燥
土质坚固,直立性强
黄土高原民居:窑洞
黄土建造
厚厚屋顶和墙壁。
黄土广布
就地取材
不坍塌
厚厚屋顶和墙壁—
冬暖夏凉
寒带气候,冰天雪地,寒冷且风大
冰块构成,低矮,部分建于地下,圆顶。
冰屋
冰块构成—就地取材
低矮—可防风
地下—温暖
圆顶—不易积雪
它们既印有人类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痕迹,也记录并传递着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但有科学研究的价值,也有文化审美的价值,有的聚落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建设邹城
爱我家乡
丽江古城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批准时间:1997年12月
编号:811
属地:中国云南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点与崎岖的地势巧妙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宏村背靠植被茂密的山地,面临清澈透明的水塘,清水流经每家每户门前,四周茂林修竹,稻花飘香,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
宏村始建于公元1131年,现存明、清古建筑137幢。
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
皖南宏村
布达拉宫坐落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仪式举办地,也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之地,旧时与驻藏大臣衙门共为统治中心。
故宫大缸
埃及神庙
保护聚落文化人人有责
水源充足
经济水平
地形平坦
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气候适宜




……
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聚落
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
C.聚落就是指原始部落
D.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
B.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不高而且宽敞
C.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D.聚落内多农田景观
D
A
读某地传统民居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表示的聚落形式是


A.城市
B.都市
C.乡村
D.集镇
4.该传统居主要反映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炎热多雨的气候
 B.炎热干旱的气候
 C.崎岖的地形
 D.寒冷潮湿的气候
C
A
重新观察我们生活地区的民居材料与结构,分析解读是怎样与温带季风气候相适应的?同时,设计一款你自己更喜欢的适应我们这里自然环境的房屋,可以做出来,也可以画出来,下一次进行展览交流。

业:星球版七年级地理第五章第三节《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
2.读城乡景观照片,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二者的景观差别。
3.结合实例说出聚落的区位(地理位置)、分布、形态、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结合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说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5.自觉养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习惯。
二、重难点:
说出聚落的区位、分布、形态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
合作交流法
四、教具学具:彩色地图
房屋模型
学案资料
五、学习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看黑板,这里有一副彩色地图,请在这幅地图中选择自己喜欢居住的家。学生选择后,教师引导得出:很多同学都选择了相近的地方。像这样,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就是聚落-----引出课题。
(二)新课探究:
1.乡村与城市
(1)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学生观看老师和咱们同学各拍了一段所在聚落的视频,注意观察视频中聚落的差异。
(2)学生讨论交流:根据生活体验,你发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有哪些差异?
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在简单交流后说出差异。
师生共同的得出:聚落的根本差异是生产活动的不同。乡村从事的是农业生产,聚落从事的是非农业生产。
乡村的类型划分
学生观察:农业的生产方式也有一些不同,请大家看图,说出各自从事什么样的农业生产?
种植业---农村;树木的培育与砍伐--林场;
发展畜牧业--牧村;鱼类资源的养殖--渔村;
乡村与城市的发展过程
资料介绍:请同学们看图片,感受我们邹城市的前后变化。并出示乡村向城市发展的动态过程。
城市的类型划分:
出示资料,介绍城市的几种类型,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类型。
聚落与自然环境
(过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哪些环境的影响呢?
自然因素的影响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回想自己刚开始的活动“我来选个家”,你在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是什么因素呢?
学生纷纷表达:地势平坦--地形因素;河流--水源因素;煤矿、铁矿--资源因素......
概括小结:因此可见,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那么,不同的自然环境聚落的形态、规模、密度会有哪些差异呢?
聚落规模差异:
学生活动:看图回答问题。
聚落的民居差异:聚落的民居也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也门的位置和气候直方图,你认为哪一种民居更适合这里居住呢?
学生讨论:边观察边比较边思考,逐渐体会到也门所处的地区气候(看幻灯片)是热带沙漠气候,这种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有强烈的热风。(看模型)墙壁比较厚的这个建筑,可以使得屋外的热量比较少的传递到屋里来,窗户小可以使得进入的热风少,平顶的建筑反映了当地降水比较少的特点。
学以致用: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三幅资料分析它们的民居是怎样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结论:聚落因环境的不同而各有千秋。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过渡)在聚落中与自然环境契合完美的聚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他们不但有科学研究的价值,也有文化审美的价值,于是,有的聚落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接下来进入到第三个学习版块: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观看视频:以视频的方式呈现邹城孟府孟庙古建筑群,体会它们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又有哪些文化内涵?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些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知识拓展:介绍其他的世界文化遗产,增加学生对本版块知识的认识。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的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课堂练习:多媒体呈现练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请同学们重新观察我们生活地区的民居材料与结构,分析解读是怎样与我们这里的温带季风气候相适应的?同时,设计一款你自己更喜欢的适应我们这里自然环境的房屋,可以做出来,也可以画出来。
六、结束:播放歌曲《我爱你,邹城》,升华热爱家乡以家乡为骄傲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