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初中《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第二节“细菌”。
【课标要求】能够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材分析】“细菌”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在第一节课“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中,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检验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已从宏观角度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与生存条件。本节课将从微观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特点等,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到科技进步和勇于怀疑的精神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实践的能力与科学思维的习惯,为后面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奠定基础。同时,为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提供理论支持。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倡导探究性的学习理念,通过巧妙的设计各个学习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灵活的调用生物知识开展探究学习、解释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设计并实施对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了解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密切关系,认同理性的怀疑精神和正确的研究方法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学情分析】在认知方面,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增强;在能力方面,大多数学生合作意识强,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在知识方面,七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动、植物细胞结构、光合作用和显微镜等相关知识,且上节课从宏观角度认识了细菌的分布特点和生存条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细菌》这节课作为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等知识有一定难度,要尝试设计精巧的教学环节,用新颖独特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学案、录像、实物。
学生准备:
①本周科学讲坛主讲人准备细菌发现史相关资料;
②生物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开展“模拟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
③由学习小组制作细菌结构模型;
④学生作词、录唱歌曲“细菌的自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定目标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环境中细菌几乎无处不在,其实在我们身体中也有细菌,下面我们以口腔为例看一看身体中的细菌吧。
1、创设情景,引发思考:播放视频“口腔中的细菌”。
2、直入主题,认定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一段新颖生动的视频导入本课,用科学宏观的视角为学生展示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微观生物世界,在课堂初始利用强烈的视觉冲击,直抓学生内心,形成一种课未始、趣先行的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的强烈好奇心。紧接着将学习目标抛给学生,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
二、交流互助,探求新知(一)细菌的发现过渡:我们都知道肉眼是看不见细菌的,那细菌是如何被人类发现的呢?接下来就进入本节课的科学大讲堂,请今天的主讲人带我们去了解那一段科学发现的历程。
1、科学大讲堂——揭秘细菌的发现史主讲人介绍细菌的发现史。并播放视频“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引导思考:巴斯德的这两组实验装置能否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呢?实验的变量是什么?巴斯德得到了什么样的实验结论?
教师点拨:巴斯德鹅颈瓶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空气能够通过鹅颈进入瓶内,但细菌却停留在鹅颈的弯处不能进入。
2、实验总动员——模拟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生物兴趣小组展示巴斯德鹅颈瓶模拟实验,介绍巴斯德的主要贡献。
[设计意图] 细菌的发现是一段漫长的历史,了解这些内容可帮助学生纵向的感受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利用“科学大讲堂”平台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前收集资料并在课上展示,是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好机会。“巴斯德鹅颈瓶实验”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实验总动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观看科学史、开展模拟实验,掌握巴斯德实验的目的、方法与结论,进而激起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通过直观认识巴斯德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唤起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热情。
(二)细菌的形态
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72页,完成学案问题。
①细菌个体十分,只有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
②根据细菌外部形态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A是_菌,B是_菌,C是_菌。
③细菌是(单或多)细胞生物,一个细菌就是一个。
2、点拨升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出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照片,引导学生对细菌的大小、形态和种类形成直观认识。再通过破伤风杆菌的实例联系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细菌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学案中的一个个问题,推动学生对“细菌的形态”这一知识点的自主学习,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相关知识。再通过直观的图像和语言将微观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对微观知识的理解。
(三)细菌的结构导语:虽然细菌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1、合作探究:组内成员合作互助,交流讨论完成学案中的三个任务,并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描述本组制作的细菌模型的优缺点。任务1:结合课本73页“细菌结构示意图”,写出各个结构的名称。
细菌结构示意图任务2: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完成下表。
任务3: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②细菌特有的结构是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
③试依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2、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
3、评价点拨:及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拨,如原核生物、真核生物、自养和异养等相关知识。
4、深入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异养?是不是所有的细菌都具有荚膜和鞭毛?[设计意图] “细菌的结构”相对较难,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交流讨论,共同突破重难点。教师通过随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以评价反馈,强化学习记忆。其中,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进行明确的点拨,做到少讲精讲。
(四)细菌的生殖1、观察思考:利用动图“细菌的分裂方式”引发思考。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在适宜条件下,每20到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假设你的手上有m个细菌,如何计算细菌的个数?2、技能训练:计算手上的细菌数,实际运用,加深理解。
3、点拨升华:由此可见,我们手上、口中的细菌都是在快速繁殖的,提示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够保证身体的健康。
4、认识芽孢:细菌在适宜的环境下会不断的繁殖,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会怎样呢?播放视频:“芽孢的形成”。引导思考“芽孢的作用是什么?芽孢是否是生殖细胞?”5、活学活用:①外科手术器械的消毒是在140度高温下灭菌2到3小时,目的是什么?②兴趣小组的巴斯德鹅颈瓶模拟实验中,A瓶带棉塞的肉汤,现在还是新鲜的。如果继续放置几天,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为什么?
6、辩证思考:细菌既能引起疾病又能导致食物腐败,是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引导学生要辩证的看待细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图展示和解数学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先后学习细菌的生殖方式和分裂速度,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关注身体健康。针对“芽孢是休眠体而不是生殖细胞”这一学生易于混淆的知识点,通过视频介绍以及问题设计,加深学生对芽孢特点的理解。最后,联系生活并回扣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培养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回顾,总结收获过渡:请欣赏咱们同学自己演唱的歌曲“细菌的自白”,回顾并掌握本节知识。
1、歌曲小结:欣赏同学们自编自唱的歌曲MV:“细菌的自白”。
2、学生反思总结感悟: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设计意图]课前带着编曲志愿者们进行歌词的编写和乐曲的选择,再向班级征选歌手,完成了“细菌的自白”歌曲和MV的制作,由点到线串联本节课知识,突出知识的系统性。本环节形式清新,又是自己同学编曲创作的,学生极为感兴趣,听过两遍就能够熟练唱诵。歌曲小结后,学生自己谈谈感悟,总结本节课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收获。使学生从多个维度构建知识网络,目标达成度高。
四、达标检测,布置作业
1、达标检测:学生利用学案中的习题进行当堂训练。
2、作业布置:搜集细菌与人类关系等资料,形成一份学习报告。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究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运用,也是对后续知识的奠基预习,符合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开放性的作业是对课堂的延伸,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关注生活,总结经验,尝试运用。
【板书设计】第二节 细菌
一、本节课教学设计思路:导入:通过视频“口腔中的细菌”,给学生以视觉感受,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学生活动:先通过“科学大讲堂”环节,由主讲人介绍细菌的发现史,接着提供视频资料“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展示巴斯德的研究成果,再通过“实验总动员”环节,由生物兴趣小组展示巴斯德鹅颈瓶模拟实验,从而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发现史,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案中的提示,自主学习课本,掌握细菌的大小、形态和种类。再通过多媒体出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照片,引导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小组合作:学生小组相互合作,通过交流讨论完成学案任务,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小组展示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点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概念。技能训练: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数目,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关注身体健康。走进生活:利用“外科手术器械的消毒条件”这一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芽孢特点的理解。歌曲小结:学生自编自唱歌曲“细菌的自白”,由点到线串联本节课知识,突出知识的系统性。
二、本节亮点:1.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新知,如“科学大讲堂”“实验总动员”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内容学习由浅入深、由概念性的知识到原理性的探究,再到知识的应用,学生能够循序渐进进行认知;3.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自主学习部分,把较容易的知识交给学生独立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则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4.讲课过程中充分渗透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注重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紧密联系生活,拉进学生与生物学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