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5病毒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5病毒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02 06:4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 病毒 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发现、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二、学情分析:
?
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怎样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临川一中的学生的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讨论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情景剧表演和课堂竞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后“再学习”较自觉。学生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基础,但是不全面,通过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
?
三、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
(1)描述病毒的发现过程,并通过发现过程能推测出病毒大小上的特点。
(2)根据电镜下病毒的形态说出病毒的种类。
?
(3)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以及如何繁殖。
?
(3)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并分别举例。
?
2、能力目标:
?
培养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
3、情感目标:
?
(1)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
(2)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
(3)关爱艾滋病人,共享生命。
?
四、教学重点:
?
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
五、教学难点:
?
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
六、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
播放歌曲《我不想说我是鸡》:
回答问题“歌曲中小鸡诉说着烦恼,引起小鸡烦恼的真凶是什么?”?
?
?
?
?
提问:除了禽流感,你还知道哪些病毒而引起的疾病
?
示课件: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如艾滋病、小儿麻痹症、手足口病、麻疹、腮腺炎等。
提问:这么多病毒性疾病,怪不得我们“谈毒色变”,那么有谁曾经亲眼目睹过病毒吗?
提问:那么在还没有电子显微镜的时候,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病毒的呢?
观看、欣赏歌曲,回答问题。
?
?
?
?
?
?
?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课前准备说出常见的一些疾病。
?
?
?
讨论、回答。
有同学说没有见过,有同学说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体现“禽流感”这种传染病对家禽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分析禽流感爆发的原因。
?
激发兴趣,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病毒性疾病
过渡到病毒的发现过程
病毒的发现。
示课件:伊万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的现象。
?
?
总结学生的讨论,介绍病毒的发现过程。进一步介绍其他科学家的发现、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
阅读课本,观察、分析。
?
?
?
讨论实验的现象。
?
?
?
体会生物学史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
生物学史教育,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病毒的大小。
提问:通过刚才的介绍的内容中,哪些能证明病毒比细菌小吗?你能用类比的方法形容一下病毒的大小吗?
?
评价学生的回答,病毒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病毒,说明病毒比细菌小。
类比,如果把细菌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病毒就相当于一块砖头。
思考、回答,将病毒与细菌进行类比,并得出结论,病毒比细菌小得多。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病毒的大小。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提问:电镜下的病毒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
示课件:电镜下病毒的形态。
?
提问:图中的三种病毒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点?
?
?
总结病毒的结构组成。
思考、回答,病毒有球状、杆状和蝌蚪状。
?
?
?观察病毒的结果、思考并总结。
?
回答:三种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都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使学生了解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
?
?
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
病毒的生活与繁殖.
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是如何生活的呢?
?
情景剧表演:《病毒三兄弟》
?
?提问:1、三兄弟都分别生活在哪里?
2、三兄弟都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
总结:病毒都是寄生生活的,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根据寄主的不同对病毒进行分类,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思考。
?
?
?
?观看表演
?
?讨论交流
各抒己见。
?
过度。激发学生思考。
?
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
?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
为学习生物的多样性埋下伏笔。
病毒的繁殖。
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为什么属于生物?
?
示动画课件: 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的过程。
?
提问:总结病毒的繁殖过程。
?
评价学生的回答,介绍病毒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复制→组装→释放。??
?
提问: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的过程,证明遗传物质是什么?
?
评价学生的回答,强调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
回顾生物的特征。
?
思考病毒的繁殖方式。
?
?
?
观察。
?
?
?
总结概括。
?
?
?
?
?
?
分析、回答:DNA。
复习旧知识。
?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
突破难点。
?
?
?
?
为高中学习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初埋伏笔。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示课件: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设疑:病毒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吗?
分组竞赛:全班分成两组,一组说出病毒对人类有害的例子,另一组说出病毒对人类有利的例子,每举一例加一分,看哪组最后得分最高。
?
评价学生的回答,介绍学生所举出的一些例子,如人类的一些病毒性疾病及人类对病毒的利用。
根据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表达交流。
?小组成员之间谈论交流,并与另一组进行竞争。
?
?
?
理解、体会。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在生活中收集生物学知识的习惯;突出教学重点。
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课堂小结。
示课件:课堂小结,完成课堂练习。
与老师一起总结回顾。
树立整体的知识结构。
课外延伸。
布置课外的任务:
1、??? 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人?
2、??? 搜集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课外完成。
树立正确对待艾滋病人的观点。培养课外“再学习”的习惯。
?
七、板书设计:
?
第五章??? 病毒
?
一、病毒的发现:伊万诺夫斯基
?
二、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
1、形态:球状、杆状、蝌蚪状
?
2、结构:蛋白质的外壳、内部的遗传物质
?
三、病毒的生活:寄生
?
四、病毒的繁殖:吸附→注入→复制→组装→释放。
?
五、病毒与人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