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课时1)酶的作用和本质 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课时1)酶的作用和本质 讲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01 21:1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
酶的作用和本质
学习目标
简述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
阐释酶的概念及本质。
课程导入
问题探讨: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一段时间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
讨论:
为什么要将肉块放在金属笼里?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胃只能磨碎食物,而不能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所以该行为是为了解决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而没有化学性消化的问题。
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鸟类的胃里可能有某种化学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怎样才能证明你的推测?
收集鸟类胃里的化学物质,检验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2555240271145细胞代谢
胃蛋白酶的发现: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探究实践: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目的:通多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度的快慢,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
实验原理:水浴加热、FeCl3溶液中的Fe3+以及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酶均可影响H2O2的分解速度。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不一样
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分解速率最快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自变量(因为):人为改变的量。——一个实验中的自变量可能不唯一
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为:反应条件
因变量(所以):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量。
本实验中的因变量为: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
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适宜且统一。
本实验中无关变量:过氧化氢的量(要求相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称为对照试验。对照试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考点直击
甲与丁对照能够证明酶的高效性吗?
不能,只证明了酶具有催化作用;丙与丁对照才证明酶具有高效性,为了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最好加上甲组空白对照。
酶的作用机理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的能量。
334581548831538100401955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酶的本质
思考讨论:关于酶本质的探索
在19世纪酿酒业在欧洲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酿出的葡萄酒经常莫名其妙的变酸,受到这一问题困扰。科学界非常重视对发酵过程的研究。当时人们已经知道酿酒就是让糖类通过发酵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许多科学家都相信糖类变成酒精是一个纯化学过程,与生命活动无关。
1857年:巴斯德vs李比希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的存在,没有活细胞参与,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但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却坚持认为引发发酵的是酵母细胞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897年:毕希纳
结束这一争论的是1897年德国化学家毕希纳,他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进行加压过滤,得到不含酵母的提取液,在这些汁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就冒出气泡,糖液居然变成了酒,所以这验证了李比希的观点是正确的。之后毕希纳便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并指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切赫和奥特曼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最终科学家们认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总结归纳
本质
多数蛋白质
少数RNA
合成
核糖体
细胞核
来源
活细胞
作用场所
胞内、外;体内、外
生理功能
催化
作用原理
降低反应活化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