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上课(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上课(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1 18: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七子之歌》
闻一多先生,你熟悉他吗?
他是谁?
他是学者?
他是诗人?
他是战士?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闻一多简介


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在国外的留学经历和国内的危难现实,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第二部分
诵读感悟
1.读准字音
吐出(tǔ) 烧沸(fèi)
捣破(dǎo) 脂膏(zhī gāo)
慰藉(jiè) 耕耘(gēng yún)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
?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名家诵读《红烛》
3.诵读指导
红烛啊! 语调深沉,饱满,上场
不误,不误! 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注意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红烛啊!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既制了,便烧着! 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烧吧!烧吧! 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烧破世人的梦, 排比句式,接续紧凑
烧沸世人的血── “血”字拉长音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语气坚定而有力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学生再诵读
注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及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任务一】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
答:“灰”与“泪”
2、3、4节——“灰”
5、6、7、8——“泪”
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要燃烧成灰?
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伤心流泪?
【任务二】关于“灰”和“泪”,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
1.《红烛》一诗,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却说“不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

一误再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不误不误: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点拨:前后并不自相矛盾。反复挣扎, 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 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彻悟:“光”是要“烧”出来的!
2.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烧破世人的什么梦?——只顾自扫门前雪、只想自保的白日梦。
为什么要烧沸世人的血?——因为国人早已麻木不仁、不断沉沦。
救出什么样的灵魂?——唤醒世人拯救国家的灵魂。使民众觉悟、奋起、热血沸腾,走向光明。
捣破什么样的监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
——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
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要燃烧成灰?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残风:邪恶势力
烧得不稳:丑恶势力的干扰与阻扰
着急得流泪:要充分牺牲自己,去为世人带来光明!
对于红烛流泪,作者的态度?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耕耘者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伤心流泪?
借物抒情:

红烛
诗人自己
红烛伤心的烛泪
红烛的赤诚
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诗人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作为先行者的献身精神。
是诗人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
它能慰藉人间,唤醒痛苦而麻木的世人
红烛的责任
诗人等人的责任:奉献自我,为世人创造光明。
《最后的演讲》
第四部分
延伸拓展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xìng),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yú)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部编版语文上册 《红烛》 课件 (共27张)
部编版语文上册 《红烛》 课件 (共27张)
部编版语文上册 《红烛》 课件 (共27张)
部编版语文上册 《红烛》 课件 (共27张)
卞之琳 《半岛》
半岛是大陆的纤手,遥指海上的三神山。
小楼已有。三面水,
可看而不可饮的。
一脉泉乃涌到庭心,
人迹仍描到门前。
昨夜里一点宝石,
你望见的就是这里。
用窗帘藏却大海吧,
怕来客又遥望出帆。
部编版语文上册 《红烛》 课件 (共27张)
部编版语文上册 《红烛》 课件 (共27张)
部编版语文上册 《红烛》 课件 (共27张)
部编版语文上册 《红烛》 课件 (共27张)
《失眠》 臧克家
一只一只生命的小船。
全部停泊在睡眠的港湾,
风从夜的海面上老死,
鼾声的微波在恬静的呼吸。
只有我一只还冲跌在黑夜的浪头上,暴风在帆布上鼓荡,
心,抛不下锚,
思想的绳索越放越长
部编版语文上册 《红烛》 课件 (共27张)
部编版语文上册 《红烛》 课件 (共27张)
部编版语文上册 《红烛》 课件 (共27张)
部编版语文上册 《红烛》 课件 (共27张)
新月派
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
即"音乐美(音节):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绘画美(辞藻):辞藻选择要鲜明、有色彩感、有画面感。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诗的内容和形式上有美感。
部编版语文上册 《红烛》 课件 (共27张)
部编版语文上册 《红烛》 课件 (共27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