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必修上《劝学》《 师说 》课件2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新教材必修上《劝学》《 师说 》课件2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1 18:0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延迟符可删除
《劝 学》
《师 说》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导入新课,遇见作者

品读“师说”,感恩师者

品味“劝学”,感悟学习
目 录

与时俱进,拓展延伸
品读“师说”,感恩师者
师说
感知一篇文
通 假 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同“授”,传授
同“否”,表否定?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则耻师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一 词 多 义
名词,老师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动词,尊师学习
动词,从师学习
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名词,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一 词 多 义
名词,疑难
形容词,糊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道路、途径?

古之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择师而教之
句读之不知
郯子之徒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文 言 虚 词
结构助词,译为“的”
结构助词,译为“的”
代词,指代人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些”
助词,凑足音节,无意义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文 言 虚 词
指示代词,它们
人称代词,他
人称代词,他们的
人称代词,他们
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人称代词,他们的
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
文 言 虚 词
介词,表时间,在
介词,表比较,比??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示比较,比?
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
吾从而师之
择师而教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小学而大遗
则群聚而笑之
如是而已
文 言 虚 词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词 类 活 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形容词作名词,疑惑
吾从而师之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作动词,不如?
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学习?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则耻师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
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形容词作名词,卑,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古 今 异 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尚;今:道理
是故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今:没有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
古 今 异 义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特 殊 句 式
①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介词结构后置:耻学于师;不必贤于弟子;学于余?
③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其可怪也欤 ?
④被动句:不拘于时
⑤所字结构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可怪也欤
体会一段史
1.韩愈为谁写了这篇文章?何以见得?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年轻人的。
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写下这样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根本的原因: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体会一段史
3.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根本原因之一为: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那么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完成下列表格。
体会一段史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体会一段史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今众人
耻学于师
圣益圣
愚益愚
古圣人
从师而问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而大遗
于其身
则耻师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对比下列文字和原文的不同,说说哪篇更好?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此愚人之所以为愚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吾未见其明也。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对比论证的作用:
造成强烈反差,增强说服力,突出观点。
体会一段史
体会一段史
社会背景:
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作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识得一种理
你认为《师说》中阐明了哪些重要的观点?大家是否可以背得出来?
(1)老师的职责是什么?
(2)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
(3)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是什么?
(4)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
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识得一种理
课堂小结
整篇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接着,采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式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最后,交代了本篇文章的写作缘由。
与时俱进,拓展延伸
1.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又拥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从《劝学》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善假于物”
“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
2.《师说》这篇文章虽然说到此文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新闻:
10月24日,眉山市仁寿县城北实验初级中学,一初三男生在教室内偷袭老师,用砖块连续击打老师头部,10秒9下。据红星新闻报道,该男生因为在校内骑自行车被班主任教育,所以怀恨在心。而受伤的老师三十多岁,平时很敬业。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学习对于每个人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每个人只是芸芸众生中极其普通的一体,但是学习却让我们成为芸芸众生中独特的个体,这是学习带给我们的。然学习需得“用心一也”,更要“古之学者必有师”。同学们,让我们左手携着“专心”,右手牵着“师者”,在求学的旅途中走出一片光明!
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