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2 09:3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芣苢》《插秧歌》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18分)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薄言掇之      
掇:拾取
B.薄言袺之
袺: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栽、种植
解析:选B。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2.下列诗句中,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田夫/抛秧/田妇/接
B.笠/是兜/鍪蓑/是甲
C.低头/折腰/只不答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解析:选B。B项,应为“笠/是/兜鍪/蓑/是/甲”。
3.许多古诗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3分)
(1)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金针穿罢拜婵娟”,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所以是七夕节(乞巧节)。
(2)“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何处闻灯不看来”,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可知描写的是上元节赏灯习俗。所以是上元节(元宵节、元夕、灯节)。
(3)“江涵秋影雁初飞”,意思是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这个时候头上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习俗,可知描写的是重阳节。
(4)“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意思是腊月的最后一天即将结束,渐渐能听到鞭炮声。这一夜没有多长时间了,两年还要把它平均分配。可知是除夕。
(5)“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意思是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根据典故可知描写的是清明节和寒食节。
(6)“棹影斡波飞万剑”,形容棹影上下翻飞的快捷,“鼓声劈浪鸣千雷”,比喻鼓声既响又急,这是赛龙舟的场景。可知是端午节。
答案:(1)七夕节 (2)上元节 (3)重阳节 (4)除夕 (5)清明节(寒食节) (6)端午节
4.下面文段是对一则公告的转述,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严密、连贯。(5分)
市场监管总局25日发布公告,①要求加强对口罩、消毒杀菌用品、抗病毒药品及相关医疗器械等防疫用品的市场价格,②保护正常的防疫用品市场价格秩序。③捏造、散布涨价信息,④大量囤积紧张的市场供应防疫用品,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⑥串通涨价以及其他违反价格法律法规的行为,⑦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都要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⑧对典型案例要及时予以曝光。
答:                                    
                                    
                                    
答案:①在“价格”后加“监管”;②“保护”改为“维护”;③在“捏造”前加“对”(或:对于);④将“紧张的”放在“市场供应”后;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改为“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
5.阅读下面的文字,简要概括“强基计划”的四个主要特点,不超过50个字。(4分)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专业安排招生。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录取,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有效机制。录取后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成长发展通道畅通,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
答:                                    
                                    
                                    
答案:①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②重点关注基础学科;③建立综合考核选拔机制;④探索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培养模式。
二、阅读提升(27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6~7题。(9分)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INCLUDEPICTURE"贝K.TIF"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INCLUDEPICTURE"贝S.TIF"(fén):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欢乐热烈的气氛。
B.本诗第二章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硕大,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孩子。
C.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D.本诗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练。章法结构上采用反复手法,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具有一咏三叹之妙。
解析:选D。章法结构上不是反复手法,而是重章叠句。
7.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                                    
                                    
                                    
解析: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做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应,自然天成,融为一体。
答案:本诗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9分)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中的“九日”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颔联中“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D.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二人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赢得青楼薄幸名”等名句。
解析:选C。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秋”“旧游”“不供”“古今愁”“依旧”,分析诗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之情、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寂寞苍茫之感。
答案:本诗记叙诗人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之情;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9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解析:选B。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第三句中的“衔枚”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被敌人发觉。此处形容人人肃静。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考的情形,“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当。
11.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赏析时,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喜悦之情。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声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体现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