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1.(2009·潍坊模拟)“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的腐败 B.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
C.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D.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2.(2009·杭州模拟)“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元里抗英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解析】选B。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扶清灭洋”,可知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因此选B项。
3.“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通过这一歌谣,可以分析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
A.反帝爱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D.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4.在天津发生的抗击八国联军的英勇战斗中,牺牲了一位清军将领,他是( )
A.张德成 B.邓世昌
C.聂士成 D.关天培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在天津,清军将领聂士成奋勇冲锋在前,多处受伤仍不下战场,最后壮烈牺牲。
5.革命党人秋瑾曾作《宝刀歌》:“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人梦。”据所学知识判断,诗中“把我江山又赠送”发生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之后(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依据题干中“北上联军八国众”可知秋瑾诗中所言之事是八国联军侵华,与之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6.右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强人的工具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弱者”被肢解瓜分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00年”“八位强人”结合图片可知“弱者”指的是清政府,而八位强人则指八国联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辛丑条约》的签订而告终,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7.(2009·甘孜中考)在《辛丑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朝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内容是( )
A.赔款白银4.5亿两 B.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C.拆毁大沽炮台 D.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是爱国的行为,作为一国的最高政府,不仅不支持群众的爱国运动,反而严禁人民反对外来侵略,那说明这个政府是一个外国人的政府。因此,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8.(2010·苏州中考)“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D。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由题干信息可知是与《辛丑条约》内容中的“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关,《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后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9.(2009·义乌中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共同内容有( )
A.割地 B.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分析、比较的能力。《南京条约》的内容包括: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关税协定;《马关条约》内容规定了割地、赔款、增开口岸和设厂;《辛丑条约》的内容分为:赔款、驻兵、划定使馆界和禁止反帝活动。通过分析比较,可知赔款是它们所共有的内容。
10.“舞动的北京”是和平、友谊、进步的象征。某电视台准备制作历史纪录片《1901年底的北京城》,片中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A.圆明园已成残垣断壁
B.清政府在筹备大量赔款
C.驻扎有外国军队
D.东交民巷居住着许多北京居民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辛丑条约》中明确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1.如果把中国由完全主权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看做是一个人从山崖上坠下的过程,那你认为《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处于的位置是( )
A.崖边 B.崖底
C.悬崖的上半部 D.悬崖的下半部
【解析】选B。《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B。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以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
材料二 “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瓦德西
(1)材料一中的联军指哪些国家?
(2)联军在什么时候攻占北京
(3)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4)读了这些材料后你有何感想?
【解析】本题定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第(1)、(2)、(3)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即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史实。第(4)题是主观性题目,学生可以灵活解答,但必须突出两点:通过八国联军暴行认识列强的侵略本性;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答案: (1)英、俄、日、法、德、美、意、奥。
(2)1900年8月中旬。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联军在中国北京的暴行。
(4)联军的行径充分暴露了列强的侵略本性。八国联军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联军的暴行应当受到谴责。同时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
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
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1)“八国联军侵满清”的原因是什么?
(2)“北京二度被占领”是在哪两次侵略战争中?
(3)“赔巨款,派驻兵”中“巨款”是多少?“驻兵”在哪里?
(4)“辛丑”年指的是哪一年?在这一年签订了什么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有何影响?
(5)材料中为什么说“清朝变成洋人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以及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材料中的“八国联军”、“辛丑”、“清朝变成洋人廷”等关键词句的分析,便知此段材料反映的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再联想相关的历史知识,就可以完成对第(1)、(2)、(3)、(4)题的解答。第(5)题需要通过对《辛丑条约》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读才可作出解答。
答案: (1)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其在华的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赔款白银4.5亿两。驻兵在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4)1901年,《辛丑条约》。影响: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因为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它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14.图片说明:你见过扯线木偶吗?
木偶被线扯着,任人摆布。近代中
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而
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请
参照右图,联系所学知识,写一篇
有关清政府在近代如何一步步成为
帝国主义手中的“木偶”的文字。
【解析】本题提供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背景,木偶代指清政府,其实质考查的仍为教材重点知识: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主要涉及三个条约:《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
答案: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