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1 19:3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1919年1月,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但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
——《中外历史纲要(上)》
巴黎和会会场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时空定位
历史解释
北洋军阀
对外卖国求荣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直接原因)
对内欺压百姓
(根本原因)
新文化运动解放新思想
五四运动爆发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工人商人的怒吼
罢市救国
不办卖国贼不开行
为良心救国牺牲私利
工、商人的口号
罢工、罢市的场景
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
6月3日、4日出动更多的学生进行宣传活动,两天内竟有近千学生遭到逮捕。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6月6日,北京政府释放全部被捕学生。
6月10日,宣布 “批准”曹、章、陆三人 “辞职”。
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5月14日,天津、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声援学生。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前期——北京(主力:学生)
后期——上海(主力:工人 )
运动初步的胜利
如何理解初步胜利的含义?
对内: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对外:没有赶走帝国主义。
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三个卖国贼
拒绝对德和约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关键:
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期间“新知识分子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到十字街头,大庭广众之间……与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相往来”。这说明五四运动(  )
A.促进新文化运动兴起
B.知识分子是运动的主力军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C
学思之窗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阅读上述材料,理解五四运动的精神及意义,体会其时代价值。
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意义:(1)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4)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里程碑意义。
⊙学习聚焦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傅斯年在五四运动后不久说:“若说这五四运动单是爱国运动,我便不赞一词了:我对这五四运动所以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傅斯年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是彻底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具有思想解放和启蒙作用
D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开始:十月革命后
中心:北京和上海
方式:
①报刊:《新青年》(在“马克思主义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学会:李大钊在北京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
③翻译: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意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共产党宣言》
一书的封面
1920年4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C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社大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必然
李达 李汉俊 张国焘 刘仁静 毛泽东 何叔衡
董必武 陈潭秋 王尽美 邓恩铭 陈公博 周佛海 包惠僧
中共一大代表
上海市望志路106号
地点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1921年7月23日
1、确定党的名称:
2、党的奋斗目标:
3、选举党的领导机构:
1.最低纲领:
2.最高纲领: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中共一大、二大内容
1922年7月16日——23日
中国共产党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陈独秀为书记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信息是
A.党纲的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B.明确反帝反封建是党的主要任务
C.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
B
中共“一大”时“还没有纲领,甚至没有规章,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指的是中共“二大”
A.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C.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
D.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毛泽东
革命面目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1
2
3
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4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影响空前的政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
B.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C.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
D.明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党的革命任务
D
永恒精神的传承——红船精神
首创精神
奋斗精神
奉献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共产党人立志改变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坚强决心;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坚定信仰和理想追求;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根本宗旨。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①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③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孙中山深感改组国民党的必要性
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帮助
背景
①“三大”
召开:1923年6月,广州
内容: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②国党“一大”
召开:1924年1月,广州
成果: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的实,标志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和国民革命运动的起
过程
意义
国共合作
材料一: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
材料二:(二)……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上述论述表明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有何认识?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
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联合国民党。
目的:“打倒冽强,除军阀”
特点:国共合作发动,各革命阶级联合
过程:①1925年,成立“广州国民政府
②1925年,国民政府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
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③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国民革命
(1924年1月——1927年7月)
1924—1927
奉系张作霖
直系孙传芳
直系吴佩孚
广东革命政府


湖南

西


湖北
浙江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北伐进军
1924-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说明
A.工农运动推动国民革命发展
B.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量
C.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D.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
B
大革命的失败
标志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七一五分共
1927年7月15日当日,汪精卫在武汉召集会议,宣布停止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之后便在国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清党”。政变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宣告结束。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了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众多革命群众。
四一二政变
蒋介石
汪精卫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破坏。
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材料:“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
合作失败后,中共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革命有何历史作用?
哈佛大学研究员杜维明认为:“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项价值。”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A.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
B.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
1921年,中共一大在党纲中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这一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
A.对当时国情有了正确的认识
B.不认可苏俄的革命方式
C.明确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D.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
A
有人说:1901年的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曙光。关于这句话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B.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并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
“1926年春…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
A.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B.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C.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D.北洋军阀的统治受到沉重打击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