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标: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马戛尔尼
1793年,英国马戛而尼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来到中国,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
英国对此次出使极其重视,乘坐的船只和携带的礼物都是特别制造和精心挑选的,使团成员也都是各领域的专家。对于祝寿而来的使团,清政府最开始是持欢迎态度的:破例允许使团从天津上岸,命令沿省地方官做好接待工作,还免费向使团提供丰富的食物。然而,外交活动尚未开始,围绕是否要“跪”这一礼仪,产生了诸多冲突。
清政府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
马戛尔尼与乾隆皇帝的跪礼之争
1、君主专制鼎盛
为何要跪?
一、君主专制的鼎盛
(一)密折制度
密折
官员
皇帝
1、内容
单独呈送密封报告
亲手批阅后返回
2、特点 迅速、机密
3、作用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一、君主专制的鼎盛
(二)设立军机处
1、原因:雍正时,为适应西北军政需要,始设军机处。
2、特点:
养心殿
军机处
内阁
简、
军机处有廷寄谕旨……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即此一事,已为前代所未有… ——赵翼
速、
密
一、君主专制的鼎盛
(二)设立军机处
1、原因:雍正时,为适应西北军政需要,始设军机处。
2、特点:
简、速、密
(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 军机大臣年序表》
性质:中枢秘书机构
职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跪受笔录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影响
一、君主专制的鼎盛
(三)文化专制 ——文字狱
1、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清朝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后果:阻碍思想、学术的进步与发展,造成文化摧残
马戛尔尼
1793年,英国马戛而尼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来到中国,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堪称中西关系史上的一次大事件。
英国对此次出使极其重视,乘坐的船只和携带的礼物都是特别制造和精心挑选的,使团成员都是各领域的专家。对于祝寿而来的使团,清政府最开始是持欢迎态度的。破例允许使团从天津上岸,命令沿省地方官做好接待工作,还向使团提供丰富的免费的食物供应。然而,外交活动尚未开始,围绕是否要“跪”这一礼仪,产生了诸多冲突。
清朝政府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
马戛尔尼与乾隆皇帝的跪礼之争
为何要跪?
1、君主专制鼎盛
2、疆域鼎盛
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一部分
二、疆域鼎盛
{00A15C55-8517-42AA-B614-E9B94910E393}地区
措施
东南
东北
西北
西南
巡抚、总督
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
2、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1、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2、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1、清政府册封宗教首领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赐予宗教首领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2、雍正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二、疆域鼎盛
中国的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清廷中持中国“居天下之中”的看法相当普遍。”……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域,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土司等管理制度“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根据材料并结合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指出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及积极作用。
特点:对开疆拓土持谨慎态度,维护领土的完整性;
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
陆疆和海疆并重;
因俗而治,管理方式多样;
一定程度上实行民族自治。
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入侵,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
二、疆域鼎盛
◎清朝形势图(1820年)
现代中国地图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马戛尔尼
1793年,英国马戛而尼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来到中国,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堪称中西关系史上的一次大事件。
英国对此次出使极其重视,乘坐的船只和携带的礼物都是特别制造和精心挑选的,使团成员都是各领域的专家。对于祝寿而来的使团,清政府最开始是持欢迎态度的。破例允许使团从天津上岸,命令沿省地方官做好接待工作,还向使团提供丰富的免费的食物供应。然而,外交活动尚未开始,围绕是否要“跪”这一礼仪,产生了诸多冲突。
清朝政府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
马戛尔尼与乾隆皇帝的跪礼之争
为何要跪?
1、君主专制鼎盛
2、疆域鼎盛
3、”康乾盛世“
三、“康乾盛世”
论疆域,清朝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论财力,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论人口,1794年达3. 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马戛尔尼
1793年,英国马戛而尼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来到中国,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堪称中西关系史上的一次大事件。
英国对此次出使极其重视,乘坐的船只和携带的礼物都是特别制造和精心挑选的,使团成员都是各领域的专家。对于祝寿而来的使团,清政府最开始是持欢迎态度的。破例允许使团从天津上岸,命令沿省地方官做好接待工作,还向使团提供丰富的免费的食物供应。然而,外交活动尚未开始,围绕是否要“跪”这一礼仪,产生了诸多冲突。
针对清政府提出的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认为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
马戛尔尼与乾隆皇帝的跪礼之争
马戛尔尼的拒绝?
马戛尔尼
针对清政府提出的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认为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
马戛尔尼与乾隆皇帝的跪礼之争
马戛尔尼的拒绝?
盛世下的危机
归国途中,马戛尔尼一行从北京出发,沿运河南下到广州,几乎贯穿整个中国腹地,沿途搜集了大量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的情报。通过对清王朝各方面的观察分析,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实质上是极其虚弱的,“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要击败它并不困难。
四、盛世下的危机
(一)资源危机
{00A15C55-8517-42AA-B614-E9B94910E393}时间
人口数量/亿人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
1.84
4901.50
4.00
1766年
2.08
5204.89
3.75
1784年
2.86
5070.49
2.66
1812年
3.34
5259.53
2.36
1851年
4.22
5041.93
1.75
清朝中期的人口和人均耕地面积表
资料来源:孙毓棠、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于丁口的记录》
人口急剧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四、盛世下的危机
(二)社会危机
人地矛盾尖锐
政治腐败
贫富矛盾
农民
起义
嘉庆帝:汉唐宋明未有之事!
四、盛世下的危机
(三)民族危机
正是在同一时期,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英国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芽;一场伟大的革命——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冲决中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学习时报编辑部《落日的余晖——十七、十八世 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马戛尔尼
针对清政府提出的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认为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
马戛尔尼与乾隆皇帝的跪礼之争
马戛尔尼的拒绝?
盛世下的危机
英国自身的实力
归国途中,马戛尔尼一行从北京出发,沿运河南下到广州,几乎贯穿整个中国腹地,沿途搜集了大量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的情报。通过对清王朝各方面的观察分析,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实质上是极其虚弱的,“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要击败它并不困难。
四、盛世下的危机
(三)民族危机
马戛尔尼访华的另一面
马戛尔尼访华时乘坐的舰船配有64门大炮,携带最新的西式枪炮、蒸气机。同时带来了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化学仪器等,汇集了英国工业文明的最新成果,想要与中国通商。
而乾隆帝的回复: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
——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
四、盛世下的危机
(三)民族危机
西方国家
(以英国为例)
君主立宪制
工业革命
自由、民主、
平等
对外侵略扩张
清政府
君主专制
手工生产
文化专制
闭关锁国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没落的封建制度的一次碰撞
四、盛世下的危机
(三)民族危机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事,安于现状,认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16页
40余年之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用武力打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盛世下的危机
清朝盛极而衰有哪些启示?
敢于改革、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民主法制制度、及时调整经济政策……
四、盛世下的危机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要打有准备之战,打战略主动战。
——摘自2018年1月5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探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本课小结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君主专制的鼎盛
密折制度(内容、特点,作用)
设立军机处(原因、特点、影响)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文化专制—文字狱(目的、后果)
二、疆域鼎盛:东南、东北、西北、西南 南海诸岛、台湾 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一部分
三、“康乾盛世” 资源危机 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四、盛世下的危机 社会危机 农民起义频发
民族危机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