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目录
壹
贰
叁
肆
祖宗之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积贫积弱”—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
积重难返—南宋的偏安
一、祖宗之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
(燕云十六州)这一带古往今来就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有较充足的劳动力和兵源,且既有适合农耕、提供财富的大同盆地和冀北平原沃土……还有太行山及其支脉燕山等可作防守屏障。 从燕云十六州向南就是中原的一马平川,任何觊觎汉地富庶的游牧民族即使缺乏进取心,也会因为拥有这片土地后对南面的中原王朝形成天然而巨大的战略威慑、并使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骑下而感到高枕无忧;相反,失去了这片土地的南方的皇帝们一定会如鲠在喉、寝食难安。
——李强编《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12页
一、祖宗之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藩镇跋扈,外重内轻
边境危机
权臣乱政,君弱臣强
宋初困境
削弱地方实力
收复失地,完成统一
加强皇权
祖宗之法
唐自肃、代以后,上失其柄,藩镇自相雄长,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赋,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尽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强、正统数易之祸。 ——《宋史》
?
一、祖宗之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先南后北”方针(963—979五代十国混乱局面结束。
979年高粱河之役
986年雍熙北伐
边境危机
收复失地,完成统一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
----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一、祖宗之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行政权
军政权
财政权
将节度使节制州的管理权收归中央
文官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地 方
收 权
藩镇跋扈,外重内轻
削弱地方实力(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 权
一、祖宗之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权臣乱政,君弱臣强
加强皇权(弱臣尊君)
财政
行政
军事
监察
盐铁、户部、度支
二府三司
权力分割过细,行政效率低下;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中 央
一、祖宗之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武将权重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枢密院-调兵权
三衙-统兵权
兴文立教,改革科举纳贤仕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神童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削弱地方实力(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加强皇权(弱臣尊君)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祖宗之法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
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司马光《涑水纪闻》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一、祖宗之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削弱地方实力(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加强皇权(弱臣尊君)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祖宗之法
二、“积贫积弱”—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宋初军队只有20万,宋仁宗庆历元年兵员增加到125万人。
——据黄天华《中国财政制度史》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0,第1138页整理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令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包拯《论冗官财用等》
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衣紫成林,州县之地广于前,而陛下之官五倍于旧。 ——宋祁《上三冗三费疏》
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51页历史纵横,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消极影响
二、“积贫积弱”—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二、“积贫积弱”—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不能攘外,便只好安内。这就必须政治开明,甚至不惜放下身段讨好方方面面。讨好文官的办法,是既要增员又要加薪。讨好军队的办法,是默许他们经商盈利。讨好民众的办法,则是在荒年将灾民收编人伍,由国家包养起来。军阀出身的赵宋官家,不得不让自己看起来乐善好施。 ——《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
政治危机:冗官
行政效率低下
军事危机:冗兵军队战斗力低
财政危机:冗费
财政困难
贫
弱
二、“积贫积弱”—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岁输五十万于契丹,而俯首自名曰纳;以友邦之礼礼元昊父子,而岁赠帛以乞苟安,仁宗弗念也。 ——王夫之《宋论》
▲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澶渊之盟后,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苏辙
以“钱财换苟安”还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三、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庆历新政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
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均公田(官员等级职田)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修武备(整治军事战备)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
推恩信(落实惠政信义)重命令(重视朝廷号令)
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愿陛下顺天下之心,力行此事,庶几法制有立,纲纪再振。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范仲淹-重振祖法
裁减冗官,选拔贤能,整顿吏治
“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而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行,朋党之论寖闻于上。” ——钱穆《国史大纲》
三、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天变不足畏
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局限: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作用: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局限: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作用: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作用:降低国家支出,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作用: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
作用: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富国之法
三、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将兵法(又叫置将法):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
作用:加强对农村的统治,维护农村社会治安; 建立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作用: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改革科举制度:颁布贡举法,废除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作用: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强兵之法
取士之法
积贫积弱
富国强兵
三、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熙宁二年七月,颁均输法;九月,颁常平给敛法,也即“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法;熙宁三年十二月,连颁保甲法和募役法;熙宁五年三月,颁市易法;五月,在保甲法基础上增加保马法;八月,颁方田均税法。 ——李洁非《王安石变法》
因为王安石是一个国家主义者。在他心目中,国家利益是高于人民利益的,更高于个人利益。因此,即便其新法确有利民和富民的考虑,那也是次要的。民众就算得了方便和好处,也是搭便车。首要目的,是富国强兵。 ——《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
根据材料及所学内容分析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四、积重难返—南宋的偏安
1127,靖康之变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撼山易,憾岳家军难!
四、积重难返—南宋的偏安
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被杀
罪名谋反
是冤案,也是疑案。
岳飞之被冤杀,虽颇受宋人谴责,但因岳飞的武将身份,一般不以违背祖宗之法责之。
----刘浦江《祖宗之法:再论宋太祖誓约及誓碑》
他戎马一生,126仗全胜的战绩使他无愧于“常胜将军”这个称号,“精忠报国”的信念已经深深地长在了他的心中,他只有国家,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无愧于国家。他的名字将被永远地载入史册,留存于历史的长河中。----习近平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四、积重难返—南宋的偏安
课堂小结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祖宗之法
唐末五代积弊
守内虚外弱臣尊君崇文抑武
收精兵、削实权、控财权
二府三司制
兴文立教
积贫:财政危机
积弱:边疆危机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法与不法?
南宋偏安
岳飞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