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四年级上册1.5 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任务单+课后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四年级上册1.5 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任务单+课后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2-01 16:46:22

文档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期

课题
《声音的强与弱》
教科书
书名:
《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能力。
4.感受到科学技术与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联系。
课前学习任务
思考:声音的强与弱不同时,物体的振动情况是什么样子的?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拨动皮筋,制造一个强音和一个弱音,观察比较皮筋发声时振动的区别。可以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学习任务二】
用尺子、小鼓等材料研究,当它们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振动幅度是怎样的。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物体振动幅度声音强弱皮筋振幅大声音强振幅小声音弱尺子鼓面
【学习任务三】
请同学们准备一下能够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小乐器,像铝片琴、口琴。敲一敲、吹一吹,使它们能够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推荐的学习资源
1.
2.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期

课题
声音的强与弱
教科书
书名:
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幅越大,声音越强,音量也越大;物体振幅越小,声音越弱,音量也越小。
2.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像联系的能力。
4.感受到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回顾
1.教师谈话:大家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奥林匹克花园实验学校的芮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声音的强与弱。
2.教师谈话: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声音单元已经学习到的内容。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同学们用钢尺、小鼓、皮筋进行了实验研究,都发现他们都是振动发声的。
1分钟
聚焦
1.教师谈话:大家也已经了解到,声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着强、弱变化。那么随着声音强、弱的变化,物体的振动情况又会是什么样呢?或者说,是振动的什么变化引起了声音强、弱的区别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取出前面用到过的皮筋。
10分钟
探索
一、形成假设
1.老师谈话:再次使用皮筋来试一试,让它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当声音出现强、弱不同时,皮筋的振动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同?把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2.学生分别进行实验:大家的实验很认真,我们通过放慢速度的方式看看同学的实验过程,看看和你操作的实验相同吗?
3.教师谈话:皮筋的振动出现了显著的不同,你发现了吗?看同学的记录,他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了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的情况。我们看左边这幅图,记录的是发出强的声音时,皮筋围绕中心位置来回振动的幅度较大;右面这幅图,记录的是发出弱的声音时,皮筋围绕中心位置来回振动的幅度较小。我们就把皮筋为绕中心位置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第一种振动情况代表振幅大,第二种振动情况就代表振幅小。
4教师提问:通过皮筋的实验研究,你能从物体振幅的角度来考虑,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吗?
5.教师小结:大多数同学形成这样的假设,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幅有关,物体振幅大--发出的声音强、物体振幅小--发出的声音弱;
二、实验探索
1.教师谈话:我们来确定一下研究思路。
1)用什么物体做实验研究?
2)怎样做才能发现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2.教师讲解:
1)用什么样的物体做实验研究呢?同学提到了要继续使用尺子、小鼓进行实验。这两个实验材料的振动现象明显,容易观察到振幅大小的变化。
2)怎样做才能发现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有人提到,要对应着实验假设进行实验设计。我们看看刚才提出的实验假设,物体振动幅度大时声音强,物体振动幅度小时声音弱。
3.学生设计实验:
看一看看这位同学的想法:首先把尺子固定住,第一步:按压尺子的幅度大一些,形成一个幅度大的振动,听听声音的强弱;第二步:按压尺子的幅度小一些,形成一个幅度小的振动,听听声音的强弱;第三步:如实记录实验现象。看看尺子是不是振幅度的时候声音强,振动度的时候声音弱。
4.教师补充:大家听明白了吗,看看这幅对比图片,你也许就明白了。原来,这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你注意到了吗?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相同条件是:尺子的长短、手在尺子上的按压位置,不同条件是:按压尺子的幅度不同。
5.教师讲解:确定好实验步骤,我们看一看怎样记录。请同学们自己制作这样一个表格,便于记录和整理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把第一次尺子实验的情况先记录在里面。下面就请大家进行实验探究吧。老大师也会给大家展示几个同学的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视频1:这个实验能够清楚的看到尺子振幅大小的变化,请你如实的记录下实验现象。
实验视频2:小鼓的鼓面振幅变化并不明显,聪明的同学借助了豆子进行观察。声音强时,豆子跳动高说明了什么?声音弱时,豆子跳动低说明了什么?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6.教师谈话:实验做完了,我们分析一下大家的实验现象。
看这个记录表格,经过对三个物体发声的实验研究,你能发现什么?进而得出什么结论?我们看,大家能够很快抽取出实验的相同点,即振幅大时声音强。同理,物体振幅小的时候声音都弱。
7.教师提问:这时,我们的出什么实验结论呢?
正像大家所说的物体振幅大小与声音的强弱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5分钟
拓展
1.教师谈话:应用这个科学结论,你能解释一些现象吗?
我们曾经用音叉做过实验,像图中这样,如果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悬挂的小球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如果老师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后分别去接近小球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请你用刚刚得到的结论预测一下即将发生的现象。
2.同学发言:我预测,如果拿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小球,小球会被振动起来。就跟鼓面的豆子跳起来是一样的。
如果老师使劲儿敲了音叉后,音叉振幅会大,接近小球后小球也会振得高。用小劲儿敲音叉后,音叉振幅小,接近小球后,小球也会被振的低一些。(视频)真的像同学的预测一样,看来你已经掌握了这个声音规律。
3.教师谈话:这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音箱,音箱是可以调节音量大小的。下面为大家播放一首《闪闪红星》,请你仔细观察音箱喇叭前的小纸条发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
4.同学发言:我发现音量逐渐变大以后,喇叭前面的小纸条就逐渐振动起来了,这是喇叭的振幅变大引起的。音量逐渐变小后,喇叭前面的小纸条振动就不明显了,这是因为喇叭的振幅也减小了。
5.教师总结: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幅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1分钟
材料准备
1.教师讲解: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声音的高与低》。请同学们提前准备一下能够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小乐器,像铝片琴、口琴。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期

课题
《声音的强与弱》
教科书
书名:
《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找一个能够发出高低声音的小乐器,演奏并听一听声音高低的变化,想一想声音高低变化有什么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