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
瓜分中国狂潮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上册
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同学们,你们还认得他们吗?
遣隋使和遣唐使
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你能否举例说明古代日本是如何向老师学习的?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894—1895
1.这场战争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
2.结果如何?
3.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是怎样爆发的?
一、霸权梦想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思考交流:
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一: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与清王朝
遭到列强侵略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台湾
朝鲜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
材料二: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 -----大陆政策
材料三:
日本加紧进行以中国为作战目标的扩军备战活动,“以五年为期
作为准备,抓住时机,准备进攻”。
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材料四: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钱都被慈禧拿去修颐和园了。
从此材料中,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与日本倾全国之力备战相比,清王朝则是军备废弛,毫无防范。
二、英雄悲歌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
阅读课本24页,体会: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读书思考、交流: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日本进入朝鲜
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读书思考、交流:
阅读课本24-26页,思考:
1.甲午中日战争都是由哪些战役组成的?
2.又有哪些英雄在什么战役中殉国?
3.战争的结果如何?
均以失败告终
丰岛
平壤
黄海
辽东半岛
威海卫
→
→
→
→
1894.7.25
1894.9.15
1895.2.2
1894.9.17
黄海海战
丰岛
平壤
旅顺
威海卫
1894.11
清军进军路线
日军进军路线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黄海大战后,中国虽然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当时中国大小舰只尚存40余艘,有一定的战斗能力,但是李鸿章避战自保,消极迎敌。慈禧万寿庆典,挪用军费。结果在此后的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中中国再遭惨败。
日军在旅顺,对市内居民连续四天进行杀戮,老弱妇孺无一幸免。屠杀过后全市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同胞尸体,估计超过二万人遇害。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全军覆没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外推行妥协投降政策
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
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 。
中国军队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那里?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签订《马关条约》
不宣而战
弃城逃走
避战自保
坐以待毙
三、勿忘国耻
——《马关条约》的签定
《马关条约》的签订
伊腾博文
李鸿章
内容
归纳
1.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割三地
赔两亿
增口岸
允设厂
《马关条约》的内容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威胁京津
侵略基地
辽东半岛(赎回)
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香港岛
割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增加了中国人民负担,强壮了日本
白银二亿两
后又加3000万两赎辽费
2100万元
赔款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便于日本
深入掠夺财富
增辟口岸
五口通商
开口岸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阻挠了中国
民族工业的发展
在中国
开设工厂
其它方面
协定关税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影响
使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了中国
半殖民地化程度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
(1)相同点:割地、赔款、开埠通商
(2)不同点:《马关条约》,增开通商口岸,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日本可以在华掠夺原料、剥削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列强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由倾销商品发展为资本输出。
结论:《马关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四、瓜分中国
--列强掀起狂潮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日本
策划
支持
支持
俄国
法国
德国
三国干涉还辽
俄国的同盟
干涉
干涉
干涉
还
辽
清政府
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
瓜分图
国名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 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域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
福建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瓜分中国的狂潮
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纽约时报》评论
请回答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契机是什么?
三国干涉还辽
请回答2:美国为什么要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请回答3:“门户开放”政策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帝国之间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及P27回答下列问题
国难当头,慈禧做“万寿盛典”(搭天棚)
这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清王朝腐败。面对外敌入侵之际,最高统治者却在歌舞升平。
这场战争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如何正确看待中日民族关系?
1、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2、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3、壮大世界和平力量,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4、中日关系离和睦、和谐、和平还有漫长的路。
5、珍爱和平,不惧战争。
阅读短文
1.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年—
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
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请回答:
(1)“三军败绩”指的是中国在哪次战争中失败?
(2)“割地求和”指的是清政府签订什么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答应割让了中国哪些地方给日本?该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
创新探究:
2.材料一 1911年被清政府视为叛党的梁启超曾夜泊马关,在春帆楼感慨万千,遂写下“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的诗句。
(1)据材料一,说说“十七年前”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伤心地”因何事而让国人伤心?
甲午中日战争 ;
《马关条约》的签订
3.材料二 丘逢甲曾作《离台诗》二首,其一为:“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做鸱(chī)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2)据材料二,宰相指的是谁?
所割之地有哪些?
(3) 台湾的“割离” 给我们带来了
什么启示?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遭受侵略
李鸿章;
智能跟踪训练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沉痛的挽联,
是为了哀悼下面这位民族英雄而撰写的。这位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
2.“1853年,他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1870年,
他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
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1895年他代
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贼之一。”文
中的“他”指 (?? ? )
A.左宗棠??????? B.李鸿章???? C.曾国藩????? D.张之洞
3.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 ( )
A.平壤战役 B.黄海海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4.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趋势主要是( )
A.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B.从开口通商到割占土地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5. (2008南充)一家日本企业征得清政府同意后,在重庆开设了一家工
厂。你认为此事最有可能发生在 ( ? ? )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中??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中日甲午战争
6.“春愁南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
湾。”清末诗人丘逢甲的得这首《春愁》写于 ( )
A.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7.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 )
A.开辟新的内河航运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8“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是台湾人民因为哪
条条约的签订而集会示威(???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尼布楚条约》?
9.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刻说明(??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中国走不通?
B.中华民族富有抗争性,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
C.要取得反侵略胜利必须进行反封建斗争?? ?
D.中国民主革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
能力提升: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日本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经过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1、整理笔记,背诵知识点。
2、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