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2 09:4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33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相信
B.弦弦掩抑声声思
思:思念
C.虎鼓瑟兮鸾回车
回:回旋,回转
D.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知道
解析:选C。A项,信:确实。B项,思:深长的情思。D项,省:曾经。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B.浔阳江头夜送客
C.渚清沙白鸟飞回
D.失向来之烟霞
解析:选A。列:通“裂”,分裂。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艰难苦恨繁霜鬓
B.老大嫁作商人妇
C.青冥浩荡不见底
D.失向来之烟霞
解析:选C。A项,苦恨:古义,极其遗憾;今义,痛苦愤恨。B项,老大:古义,指年纪大了;今义,指长子、长兄。C项,浩荡:古今意义相同,形容广阔或浩大。D项,向来:古义,原来;今义,一向,从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  )
A.虎鼓瑟兮鸾回车
B.栗深林兮惊层巅
C.云青青兮欲雨
D.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析:选D。倾,偏斜,无词类活用现象。A项,鼓,名词作动词,弹奏。B项,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C项,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5.下列句子出自杜甫的律诗《秋兴八首(其六)》,排序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花萼夹城通御气
②瞿塘峡口曲江头
③珠帘绣柱围黄鹄
④回首可怜歌舞地
⑤万里风烟接素秋
⑥锦缆牙樯起白鸥
⑦秦中自古帝王州
⑧芙蓉小苑入边愁
A.②⑤⑧③⑥④⑦①
B.②⑤①⑧③⑥④⑦
C.③⑥④⑤⑦②①⑧
D.③⑧②⑤④⑦⑥①
解析:选B。由律诗押韵的知识可以判断,末字分别为“头”“秋”
“鸥”“州”“愁”的②⑤⑥⑦⑧句应该位于首句和偶句的位置,只有B项符合要求。
6.名句默写。(6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衰弱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7.请结合李白其人及其诗歌,为李白写一则颁奖词。要求:语言有表现力,形象生动,不少于80字。(4分)
答:                                    
                                    
解析:结合人物经历与作品写颁奖词,首先回想学过的李白的诗歌,然后分析李白的性格特征和人生追求等,最后拟写答案。比如可写李白的狂放、旷达、飘逸等,也可写李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等,无论写什么,注意结合恰当的诗句。
答案:李白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人生得意须尽欢;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美酒挥洒自己的豪情,用诗歌抒发自己的胸怀!李白,在气势恢宏的大唐景象中舞动着洒脱浪漫、傲岸挺拔的动人身影!
8.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下面这首诗的前两句已经被描绘成一幅画,请依据后两句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一幅可感的画面。要求:①想象合理;②描绘要有诗意;③不超过50字。(4分)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画面一: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苍苍,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地吟唱。
画面二:                                    
                                    
答案:独自一人出门走向村外的田野,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9.如图所示,这幅图片是描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请你发挥想象,描写图片中的情景。要求:语言鲜明、生动,50字左右。(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作答时,扣住画面内容,语言生动,描绘出一定情景即可。
答案:(示例)浔阳江头,月光如水,琵琶女一袭素衣端坐船头。她怀抱琵琶,纤纤玉手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如潺潺流水,与清风明月相应和。
二、阅读提升(27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9分)
秋兴八首(其八)
杜 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明通往渼陂的迂长道路,经过昆吾亭、御宿川,那儿山川形势曲折连绵,崇高的紫阁峰的阴影倒映在渼陂河里。这是诗人昔日熟悉的美好景象。
B.颔联两句都是倒装句,把描写的重点放在“香稻”“碧梧”上,起到了举鹦鹉、凤凰来形容“稻”“梧”之美的作用,写出了昔日长安景物的美盛。诗人欲抑先扬,为后文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蓄势。
C.颈联插入两句春景的描写,想象重整长安的美好景象,反衬现时的落寞哀伤。
D.尾联由以上回忆引起无限感慨。诗人那生花妙笔曾歌颂过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现在流落天涯,长吟远望,在抚今追昔的沉思之中,白头深深地低垂。
解析:选C。C项,插入两句春景的描写,是诗人陷入对长安昔日太平景象的深深的回忆,反衬现时的落寞哀伤。
1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有关诗句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这首诗前三联借景抒情,极写自己对长安盛世太平景象的追忆,寄托自己哀世伤时、忧念故国、感叹兴衰的深情;尾联直抒胸臆,抒写诗人的无限感慨。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9分)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一样,选词造语十分贴切。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是说弹者独处,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
C.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外几乎没有正面描写,而是在后两句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时刻。
D.“别有深情一万重”,是因为上句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声停”,它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弹者从里面能获得这种感受。
解析:选D。D项,“别有深情一万重”,是听者从里面能获得这种感受。
13.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中的哪几句诗?(6分)
答:                                    
                                    
                                    
答案:有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使读者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去领悟那筝曲的全部妙处。同时也暗示出了弹者的不幸与悲苦。
这一句是《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化用。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9分)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B.“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侧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C.“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的畅快、愉悦。同时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
D.“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
解析:选B。B项,“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是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15.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6分)
答:                                    
                                    
                                    
答案:描绘了曲终时周围的景色。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表现了琴声的魅力,表现出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