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潼关》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外古诗词《潼关》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1 19:06:54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潼关》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验诗歌高远壮阔的气魄。
3、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学习难点〗
体验诗歌高远壮阔的气魄。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进程〗
一、导入新课
《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知道作者是谁吗?谭嗣同。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在这六个人里,作为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最为人所知。今天学习《潼关》,来了解一下这位爱国人士在14岁时的情怀和抱负吧!
二、有关资料
1、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最终,谭嗣同英勇就义,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背景链接
《潼关》选自《谭嗣同全集》。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他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少年的他对此深感愤慨。当时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三、预习设计
1、请默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
⑴____________,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⑵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⑷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理解填空
⑴刘禹锡《秋词》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中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⑴刘禹锡,字_____,___代文学家,有“_____”之称。晚年在洛阳,和_______为诗友,并称“刘白”。
⑵李商隐,字
,号

代诗人。与
合称为“小李杜”。有《
》传世。
⑶陆游,字_____,号_____。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_____著名爱国诗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南宋四大家”。著有《__________》、《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⑷谭嗣同,清末
派政治家、思想家,
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的《
》,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5、给加点字注音
潼(
)关
谭嗣(
)同
簇(
)此城
吹散(

犹嫌束(

四、朗读诗歌
视频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五、疏通诗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终古(
)高云簇(
)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⑵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
)不解(
)平。
2、把全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六、赏析诗歌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山水本无情,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3、“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七、课堂总结
1、板书设计
2、主旨归纳
八、拓展延伸
阅读谭嗣同《狱中题壁》,体会它与《潼关》的不同。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九、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默写
⑴谭嗣同《潼关》一诗中写古城周围异峰突起,孤城寂寥和辽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谭嗣同《潼关》一诗中,体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谭嗣同《潼关》一诗,完成问题。(4分)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⑴诗歌首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分析。
⑵“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诗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十、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诗歌。
2、完成《课堂点睛》。
参考答案
三、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⑴年与时驰⑵非志无以成学⑶自古逢秋悲寂寥⑷巴山夜雨涨秋池
3、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⑴梦得

诗豪
白居易⑵义山
玉溪生

杜牧
李义山诗集⑶务观
放翁
南宋
杨万里
范成大
尤袤
剑南诗稿⑷维新
戊戌
仁学
5、tóng


sàn
shù
五、1、⑴久远
簇拥⑵拘束
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知道
2、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六、1、①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作者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变国家命运的愿望相似,作者移情于物,托物言志,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寄托在山水之中,因此在他眼中,山水似乎都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3、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显拘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做平坦。写出了山河雄伟的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渴望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想要改变国家命运的愿望。
七、1、前两句:高云拥城,寂寥辽远(描写)
后两句:不畏险阻,勇往直前(抒情)
绘景→抒情
2、这首诗通过描写北方壮阔的风景,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情感。
八、写作背景: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
诗歌大意: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和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狱中题壁》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潼关》抒发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九、1、⑴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⑵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2、⑴簇,是簇拥的意思,写出了巍巍的雄关被白云团团簇拥,表现了潼关城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景象。⑵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显拘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做平坦。写出了山河雄伟的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渴望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想要改变国家命运的愿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潼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验诗歌高远壮阔的气魄。
3、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学习难点〗
体验诗歌高远壮阔的气魄。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进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有关资料
1、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最终,谭嗣同英勇就义,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背景链接
《潼关》选自《谭嗣同全集》。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他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少年的他对此深感愤慨。当时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三、预习设计
1、请默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
⑴____________,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⑵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⑷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理解填空
⑴刘禹锡《秋词》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中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⑴刘禹锡,字_____,___代文学家,有“_____”之称。晚年在洛阳,和_______为诗友,并称“刘白”。
⑵李商隐,字
,号

代诗人。与
合称为“小李杜”。有《
》传世。
⑶陆游,字_____,号_____。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_____著名爱国诗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南宋四大家”。著有《__________》、《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⑷谭嗣同,清末
派政治家、思想家,
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的《
》,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5、给加点字注音
潼(
)关
谭嗣(
)同
簇(
)此城
吹散(

犹嫌束(

四、朗读诗歌
视频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五、疏通诗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终古(
)高云簇(
)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⑵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
)不解(
)平。
2、把全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六、赏析诗歌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山水本无情,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3、“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七、课堂总结
1、板书设计
2、主旨归纳
八、拓展延伸
阅读谭嗣同《狱中题壁》,体会它与《潼关》的不同。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九、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默写
⑴谭嗣同《潼关》一诗中写古城周围异峰突起,孤城寂寥和辽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谭嗣同《潼关》一诗中,体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谭嗣同《潼关》一诗,完成问题。(4分)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⑴诗歌首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分析。
⑵“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诗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十、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诗歌。
2、完成《课堂点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