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品读释疑
3
月是故乡明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季羡林(1911—2009),山东省聊城人,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主要作品:散文随笔《牛棚杂忆》《朗润集》《天竺心影》等,译著《罗摩衍那》等。
走近作者
第一步: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得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我会读
浩渺
篝火
旖旎
澄
澈
瑞士
莱芒湖
无垠
巍峨
徘
徊
萌动
燕园
点缀
miǎo
gōu
méng
chéng
yǐ
ruì
lái
yín
é
yān
zhuì
qǐng
pái
万顷
huái
nǐ
chè
易错音
旖旎(yǐ
qǐ)
无垠(yíng yín)
篝火(ɡōu ōu)
燕园(yàn yān)
萌动(ménɡ dònɡ)
澄澈(cè chè)
浩渺(miǎo miáo)
点缀(zuì zhuì)
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
画“√”。
·
·
·
·
·
·
·
·
√
√
√
√
√
√
√
√
运用:他在被撤职的这一天连平时喜欢的清澈的小河也无心看一眼了。
同音易混字
澈
chè
撤
字义:水清。如:澄澈。
组词:(澄澈)(明澈)(清澈见底)
字义:除去,免除。如:撤职。
组词:(撤销)(撤诉)(撤退)
识字见月
渺
篝
澄
旖
垠
顷
缀
峨
燕
yān
(燕山)
yàn
(燕子)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我现在年事已高,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
读一读:每到这个时候,燕(yàn)子就飞离了燕(yān)山。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多音字
先根据学习提示默读课文,围绕“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边读边作批注,了解作者以“月”为线索,写了哪些童年趣事和成年经历,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直抒胸臆的语言和细节描写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品读作者描写故乡月亮的语句和描写其他地方月亮的语句,从对比中感受作者对故乡月亮的热爱与怀念。
学法导读
默读课文,说说哪句话是对“月是故乡明”的阐释?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整体感知
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读一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月亮和故乡有什么关系。
爱故乡的月亮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第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点明主旨:爱故乡。开头简洁、自然。
读一读课文第2—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童年往事。
童年的明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三潭印月
“山高月小”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意思是从山下望去,山高高耸立,天上的月亮小而明亮,形容夜景的气势。“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风景秀丽,景色清幽,享誉中外。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幻想充满童真童趣。
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为什么作者无法想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因为作者的家乡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小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不知道山为何物,所以无法理解诗句描写的景象。
引用的话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意思是明月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脉脉含情。
第2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起过渡作用,这一自然段由月亮铺展开来,写到月亮的陪衬物“山”(山高月小)和“水”(三潭印月),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坑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八月湖水平”出自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的下句是
“涵虚混太清”,两句意思是说洞庭湖八月水势大涨,湖水与湖岸相平,水映天空,与天空浑然一体。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的壮观景象。
作者回忆了小的时候在故乡的哪些趣事?
写了两件趣事:第一件事是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第二件事是在古柳下面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你觉得作者当时“心中油然萌动”的是什么东西?
作者看到天空中的明月,清光四溢,看到水中的月亮与之相映成趣,心中萌动的应该是对明月的赞美,对家乡的歌颂。
读一读课文第5、6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成年的经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感受。
他乡的大月亮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在世界各地看风景,都看到过月亮。
排比
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这段话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这段话将世界各地的大月亮与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立刻就飞回去”“永远忘不掉”直接抒发胸臆。
我现在年事已高,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正面描写,突出燕园美景,是一个“胜地”。
朗润园
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不能不说”双重否定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燕园是望夜赏月的好地方。
本文是怎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1)通过对故乡的月亮及月下趣事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拿世界各地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作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回忆你能想到的家乡事物,然后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如家乡的槐花、家乡的小河,等等。
“月是故乡明”,在作者眼中,异乡的月亮再大再圆再美,也比不上家乡的明月,在你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回忆故乡与童年
月
是
故
乡
明
思乡情浓
数星星
捉知了
望月
离开故乡的生活
世界各地的大月亮
朗润园的美月亮
比不上故
乡小月亮
课文图示
充满童趣
令人怀念
作者写了童年记忆中故乡的月景和月下玩耍的趣事,以及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和各地美丽的月景,通过故乡之月与他乡之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之月的喜爱,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课文主旨
热爱家乡
小小的一轮圆月,寄托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他久别家园,望月无数,而萦绕心间的却仍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乡思、乡恋、爱乡之情啊!让我们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化作学习的动力,为以后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独特感悟(共13张PPT)
课前预习
3
月是故乡明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助读资料我先看
季羡林(1911—2009),山东省聊城人,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主要作品:散文随笔《牛棚杂忆》《朗润集》《天竺心影》等,译著《罗摩衍那》等。
走近作者
读了上面的资料,你对作者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现在,让我们开启今天的预习之旅!
第一步: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得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浩渺
篝火
旖旎
澄
澈
瑞士
莱芒湖
无垠
巍峨
徘
徊
萌动
燕园
点缀
第二步:学字词
miǎo
gōu
méng
chéng
yǐ
ruì
lái
yín
é
yān
zhuì
qǐng
pái
万顷
huái
nǐ
chè
1.读字词
钓月亮
澄澈
旖旎
篝火
无垠
燕园
徘徊
旖旎(yǐ
qǐ)
无垠(yíng yín)
篝火(ɡōu ōu)
燕园(yàn yān)
萌动(ménɡ dònɡ)
澄澈(cè chè)
浩渺(miǎo miáo)
点缀(zuì zhuì)
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
画“√”。
·
·
·
·
·
·
·
·
√
√
√
√
√
√
√
√
2.选读音
【徘徊】
【萌动】
【旖旎】
【巍峨】
【点缀】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
柔和美丽。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事物)开始发生。
3.解词语
【恍然大悟】
【烟波浩渺】
【乐此不疲】
【碧波万顷】
【离乡背井】
【相映成趣】【美妙绝伦】
形容非常美好,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的。
形容水面或天空或草原一片碧绿或碧蓝,广阔无际。
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形容水面辽阔。
离开家乡;到外地去。
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初读课文,感知题意
1.自古以来,________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作者__________以“月是故乡明”为题,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
2.“月是故乡明”出自________的诗《________________》。本文中的第______自然段是对这句思乡名句的简单阐释。它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关系是______(A.总结全文 B.首尾呼应)。
月亮
季羡林
浓浓的思乡之情
杜甫
月夜忆舍弟
一
B
第三步:知内容
第四步:查资料
读课文,填一填。
季羡林,_________教授、中科院院士、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__________居住,人称“________”。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_______
。所以又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大学
燕园
未名四老
朗润园
朗润园四老
第五步:提问题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共10张PPT)
含有两对近义词的词语:
背井离乡
胡言乱语
深思熟虑
翻山越岭
摇头晃脑
描写夜晚景色美的词语:
一轮当空
上下空蒙
荷塘月色
一碧数顷
荷香远溢
宿鸟幽鸣
词语积累
三潭印月
直抒胸臆的句子:
1.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2.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课内美句积累
美句拓展积累
赞美月亮的句子:
★
一弯新月高高挂在墨蓝色的天空,清澈如水的光辉普照着大地。
★
新月如一只金色的小舟泊在疏疏的枝桠间。
★
半个月亮斜挂在一棵槐树尖儿上,好像一瓣橘子。
★
月亮小得像一只发卡,弯得使人心醉。
从很小的时候起,对中秋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
“圆”字——月饼是圆的,苹果是圆的,葡萄是圆的,酒瓶是圆的,月亮是圆的……家更要团圆。就连中秋节全家聚餐,餐具都要细心挑选,挑没有残的碗,选圆形的盘子,摆放在圆的饭桌上,图个圆圆满满的吉利。那时候,圆,好像就是过中秋节的企盼。
长大到了外地工作,每逢中秋节,只要能够回家,总要赶回老家过节,满足母亲团圆的愿望。看到我节前赶回家,母亲就会眉开眼笑,第一句话准是:“老大赶回来了,这回好了,咱家又过个
母亲心中的月亮
美文拓展阅读
团圆节。”可见这“团圆”二字,对于作为家庭轴心的母亲,该是多么重要。我甚至于隐约地觉得,只有全家团圆了,这中秋节才属于母亲。否则,月饼再甜,水果再多,饭食再丰盛,美酒再醉人,月亮再圆润,都跟她没有关系,这时,反而让她更思念远方的我,后来思念中又增添两个下乡的弟弟。就是为了让母亲心中,这颗圆圆的皎洁月亮,在中秋节这天更明亮,我总是一年又一年,匆匆忙忙地奔回家过中秋节。
父亲曾经告诉我说,我在异乡流放的那些年,母亲知道我中秋节回不了家,她总是在节前几天催促父亲,从邮局寄几块月饼给我。尽管在当地也有月饼卖,同样的香甜,同样的精致,但是在母
亲的心目中,只有吃到家乡的月饼,她的儿子才是在她身边过节。千里迢迢寄来的月饼,在我看来,分明是母亲的心啊。真难为母亲啦。
其实,我又何尝不想回家呢?我又何尝不想团圆呢?只是身不由己呀。无数个中秋的夜晚,在远离亲人的地方,摆上父母寄来的月饼,常常是不忍心切开,先看看这个中秋夜晚,月亮圆不圆亮不亮,如果夜晚月亮又圆又亮,这才把月饼切开吃。倘若这中秋的月亮,被阴云严严遮住了,看不到那圆圆“玉盘”,我就把月饼视为月亮,观赏一两天才切开吃,想以此慰藉远在家乡的母亲。我冥冥中相信,此刻的母亲,会知道儿子的心意。
后来,渐渐习惯这中秋离别,再后来,慢慢父母相继地逝世,这中秋夜晚的月亮,是阴是晴是圆是缺,我似乎已经不再注意。就连这中秋月饼,好像也是可有可无,更没有当年过中秋节时,那股勃勃的心劲儿。这时有人提到中秋节,我总是“噢”地应一声,表示知道要过节而已。再后来,自己到了父母在世时的年纪,每逢中秋节的夜晚,偶尔仰望高远太空,随便地瞅上一两眼月亮,至于月亮的境态如何,我已经全然没有兴趣。
这时才真正地明白,天上的月亮,就是面高悬的明镜,照着人间万事万物。月亮本身都有阴晴圆缺,何况被月亮照着的人呢?想到这里,一切烦恼忧伤,荡然无存。心境如一片月光似的纯净。
从此不再在意人间的冷暖厚薄,只想着生活过得像中秋月亮,年年如期地来,年年如期地去,哪怕被云遮雾蔽,都永远是从从容容地放光。中秋的月亮啊,不属于母亲,却属于了我。我没有母亲那么多的牵挂,就越发觉得月亮也是这般地平常,跟人生一样圆缺明暗全都自然。
母亲走了许多年了,如今我还过中秋节,不过没有从前隆重。有时中秋想起赏月,在自家楼舍阳台上,随便走走看看月亮,不管今夕是圆是缺,眼前总会出现母亲的身影。仿佛母亲总算有所领悟,此时来告诉她的儿女:“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总是不变,就如同中秋的月亮,时阴时晴时圆时缺,这才是真实的月
亮。你们万万不可再追求诸事圆满哪。”可惜母亲和我,都领悟得迟了。
这时再看天上月亮,它正在被云遮蔽着。可是不知为什么,此刻在我的心中,月亮,依然明亮,依然圆润,依然美丽……这时涌上心头的,常常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噢,读了,没有悲观的情绪,没有失望的感情,有的只是关于人生的深深思索。
思考:
1.母亲知道“我”
回不了家便催父亲寄月饼,这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
2.文章结尾说,读了古诗“没有悲观的情绪,没有失望的感情,有的只是关于人生的深深思索”。在全文中,作者有哪些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