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北京的春节 课件(共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北京的春节 课件(共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7:28:06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简介
老舍:(1899—1966)
满族,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老舍的作品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挂灯笼,贴对联。
舞狮子,敲锣鼓。
猜一个节日
春节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一起去北京过春节吧。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腊八蒜
陈醋
饺子
摆摊儿
杂拌儿
眨眼
通宵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轿车


恰好
suàn

jiǎo
tān
bàn
zhǎ
xiāo
rán
fàn



jiào
luò
tuó
qià
摘苹果








读下面的句子,给加彩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pū
pù)中参观。
2.姥姥店铺(

pū)门前正在铺(


)路,我们只能绕路前往。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腊月】
【初旬】
【小年】
【庙会】
【娴熟】
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农历十二月。
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熟练。
快速浏览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出来,并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初一
元宵节
正月十九
初六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
初一、初二扭一扭。
北京春节童谣: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共33张PPT)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挂灯笼,贴对联。
舞狮子,敲锣鼓。
猜一个节日
春节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一起去北京过春节吧。
老舍:(1899—1966)
满族,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老舍的作品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
2.给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腊八蒜
陈醋
饺子
摆摊儿
杂拌儿
眨眼
通宵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轿车


恰好
suàn

jiǎo
tān
bàn
zhǎ
xiāo
rán
fàn



jiào
luò
tuó
qià
读读下面的词语,给加彩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腊八蒜(shuàn
suàn)
陈醋(cù
chù)
摆摊儿(tān
tāng) 
杂拌儿(bàng
bàn)  
眨眼(zǎ
 zhǎ) 
燃放(ráng
rán)?






运用:放假了,小明通宵达旦地玩耍,早把作业忘到九霄云外了。

xiāo

字义:夜。
组词:(夜宵)(宵夜)(通宵达旦)
字义:云。天空。
组词:(云霄)(九霄)(九霄云外)
摘苹果








关注句子中加点的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



(店铺)
(铺床)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读一读:我快要赶到店铺的时候,一场暴雨铺天盖地地倾泻下来,把我淋成了落汤鸡。
.
.
读pù的时候,是“商店”的意思。如:商铺。
读pū的时候,是“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的意思。如:铺床。
快速浏览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出来,并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初一
元宵节
正月十九
初六
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忙乱
热闹
喜庆
团圆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suàn
易错提示:千万不要少一点哦!
“艹”扁而长
“示”
的第四笔都是点
左小右大


易错提示:千万不要少一横哦!
左右宽度相当
酉字撇和竖弯连接上横
“酉”的框窄长,里边的横短悬空

jiǎo
“六”扁小
撇长横钩要小
撇稍高,捺要舒展

tān
四横间距要匀称
“扌”要长
“又”要窄小
易错提示:千万不要多一横哦!

bàn
“半”点小撇稍长
“扌”要长
两横中下横要长

zhǎ
“乏”首撇短

“目”窄长
“之”
横撇的横稍向上提,
捺较平展

xiāo
“宀”横钩的横要长
“肖”第一笔竖在竖中线上

rán
“火”窄小
“然”书写要紧凑
易错提示:千万不要少一点儿哦!

fàn
“反”首撇短平
“贝”要窄
“反”第二撇直长
易错提示:千万不要多一撇哦!


左窄右宽,上下齐平
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加”扁宽
“贝”窄长
“人”的撇的起笔在中点上
轿
jiào
“车”最后一横变成提
左窄右宽

luò
“各”上撇短,横撇的撇要长
“马”
最后一笔是提

tuó
“宀”横稍向上提
“马”稍窄
“匕”的撇靠上,
竖弯钩要重
易错提示:千万不要少一点哦!

qià
“合”的“人”
罩住“一”“口”。
“忄”第二点高于第一点。
1.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师生评价。
3.对照下面的词语,同桌互批,纠正错字。
陈醋
饺子
眨眼
通宵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轿车
骆驼
恰好
热情
自傲
鞭炮
间断
截然
一律
彩绘
分外
腊八蒜
摆摊儿
杂拌儿
万象更新
万不得已
2.听写生字、词语。
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默读课文,完成这张表格。 
日期
活动
腊月初八
腊月初九—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除夕
初一腊八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大扫除、预备年货
贴对联、年画,放鞭炮,守岁
拜年、待客、逛庙会
张灯结彩、放花炮、吃元宵
孩子上学、大人照常做事(共14张PPT)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描写欢乐喜庆的四字词语:
悬灯结彩
载歌载舞
兴高采烈
普天同庆
喜气洋洋
欢声雷动
举国欢庆
欢呼雀跃
欣喜若狂
1.比喻句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2)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2.排比句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描写春节、元宵节的诗句:
(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2)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
《守岁》
(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千门万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张祜《正月十五日夜灯》
老北京俗语:
(1)眼力见儿---北京常用语,指眼里有活儿,不用别人提醒就能及时动作。
(2)把不住边儿---北京土话,说话没谱儿,爱吹善侃的意思。
(3)框外的事---北京土话,即出格的事,带有违法乱纪的意思。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闹一宿(xiù);
大年初一扭一扭。
春节童谣: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春节期间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庙会之一,且设有各种新奇别致的玩意儿,其中包括初八的“顺星”和十八的“会神仙”,虽属宗教仪式,但也新鲜有趣。
上午八时左右,这里早已万头攒动了。门口遍布卖小吃的摊贩,所卖小吃也与其他庙会大同小异。但是终究太早,生意还比较清淡。而最热闹的一幕却是进山门时的“摸石猴儿”。观门呈拱形(共三门,中间大,两翼小),门的内圈以一弧形石雕为饰。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愈。当然这纯系无稽之谈,但游人则必欲摸之而后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儿”也就成为新正
老北京春节庙会——白云观
逛白云观的传统节目了。经人们的长期抚摸,山门上弯窿般的石雕,别处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独这个小猴儿被摸得锃光瓦亮,特别逗人喜爱。
进得门来,第一进院落中有三座石桥,但桥下无水。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从早开山门起,一直坐到傍晚游客散尽他们才能如释重负地回堂休息。“溜溜”一天,也真够辛苦的了。他们是白云观的主要节目,也是过年庙会的主要财源之一“打金钱眼”的一对“活道具”。他们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以金纸的大金钱。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的摊子(多为本观
道士经营),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事事如意。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不过人总是要试试“运气”,即使花多少钱去兑换制钱也在所不惜。
绕桥后,再进一院落,即为“顺星殿”。这里是庙会中求签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来白云观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香祝告,祈求一年平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
思考:
本文详写了白云观庙会上的哪项活动?略写了哪项活动?
详写了“打金钱眼”这项活动,略写了“摸石猴儿”和“顺星殿
求签”的活动。
老北京春节如何吃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老北京春节的美食。在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其马等,不仅是北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食品,
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关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今日之什(shí)锦果脯(fǔ)。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为名的供品和传统食品,几乎全保留下来了,只是不那么引人注目。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只能用“丰盛”一词概括了,什么川鲁大菜、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讲“新派”的人家还会到大饭馆里去“撮(cuō)一顿”来喜迎新春呢!
思考:老北京人过春节会准备哪些美食?
老北京过春节准备的美食有很多: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蜜供、萨其马、鲤鱼,饺子,“豆儿酱”
“芥末墩儿”,
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等。(共41张PPT)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读课文,抓住北京春节的三个高潮——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的相关场景,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与隆重,体会北京春节习俗的深刻内涵。揣摩文中带有“京味儿”的句子,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忙乱
热闹
喜庆
团圆
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正月十九结束。
讨论交流: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老规矩”说明腊月初旬开始过春节是老北京人流传下来的习俗,由来已久。
找出文中的时间词,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组织全文的。
讨论交流: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以人们的活动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腊月初旬
腊八
除夕
小年
正年初一
正月初六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哪些习俗活动?
腊八
除夕
正年初一
正月十五
抓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
概念: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写作顺序之一,即按照时间的先后来安排内容的一种写作顺序。
方法:在阅读时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上下文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语文要素
运用:本文作者即以时间为序,从腊八写起,写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热闹的除夕、初一的拜年游玩、新年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等,将春节习俗一一道来,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因此,阅读时,抓住腊
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等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就可以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打比方
粥材料丰富
熬腊八粥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这样的句子还有:
我不是迷了路,而是山林美景让我流连忘返。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封”意思是封闭,既交代了制作蒜的一个关键步骤,也交代了它能留到过年吃饺子用的原因。
大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是怎么准备过春节的呢?读第4自然段,在课文中勾画出来。
第一件事
买杂拌儿
第二件事
买爆竹
第三件事
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杂拌儿:
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蜜饯等。
蜜饯:
也称果脯。以果蔬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后而加工制成的食品。
空竹:一种靠线绳抖动使其高速旋转而发出响声的玩具。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
·····
儿化音。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课后第三题)
···
除夕真热闹。


本段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人们的活动
家家……
男女老少……
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做年菜
穿新衣
贴对联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守岁……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
穿新衣
贴对联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做年菜
守岁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1.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来写新年的热闹。
2.从“味、色、声”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透过“万不得已”
“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正月初一
“截然不同”指除夕的状况与初一的状况完全不同——除夕“闹”,初一“静”。
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初一
除夕
正月初一
真热闹:贴对联、年画,赶做年菜,灯火通宵,鞭炮不绝。
真静:铺户上板,全城休息。
截然不同
作者描写了人们在正月初一的哪些活动?
作者描写了人们在初一走亲访友,接待客人,以及寺院开放、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孩子们逛庙会的活动。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又”是再一次的意思,说明元宵节是继除夕、初一之后,春节的第三个高潮,显示了元宵节的重要。“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让人自然而然地回忆起春节的前两个高潮,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正月十五——元宵灯会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排比
从五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总结句,与第11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相照应。写出元宵节带给人们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详写:
略写:
其他日子的活动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这是课后第1题哦!
语文要素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学方法: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比如文中在描写春节时,就着重叙述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等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因为这些日子的活动最能体现春节的喜庆、热闹、隆重的特点,所以要详写
略写是指对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如文中采买东西、打扫房子等虽说也是春节的习俗,但是它们没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活动更能凸显春节的特点,所以要略写。
记方法:1.
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是由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决定的。中心决定材料的主次,与中心关系密切的就是重点,要详写;反之就略写。
2.
详写和略写要做到相辅相成,互相补充,详写部分要做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略写部分概括性要强,语言要简洁,表达要清楚明了。
用方法:选择生活中你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先简单概括其习俗,然后抓住其最主要的一个习俗详细写一写。
示例
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端午节。那三角形状的粽子,看着就馋人;艾草淡淡的香味,闻着沁人心脾。划龙舟,赶鸭子,都是我喜欢的节日娱乐。雄黄酒的传奇故事,熏苍术的祝福,都透露着节日的喜庆。
端午节吃粽子是从古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习俗。包
粽子主要是用荷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都统称为粽叶。粽子的传统形状一般是三角形的,人们会根据粽馅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掺和小豆的叫豆粽,掺枣子的是枣粽。在很久以前的考试中,家长大多都会给孩子包几个枣粽带上,因为“枣粽”与“早中”的发音相似。剥开那层墨绿的外衣,露出里面的米肉,那香香的味道,早已将我的馋虫勾起来了。甜糯的粽子,是端午节的味道。
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阅读链接”见课本第6页)
这是课后第4题哦!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重点介绍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的习俗。材料则重点写了“我”关于腊月二十九“围炉”之日的一段回忆,描写了闽南的过节习俗,使人了解了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也使人感受到了其乐融融、温馨快乐的氛围。两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习俗的不同上。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
作者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之情。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老北京的春节是隆重、热闹、喜庆的,从这些民俗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期盼平安幸福、渴望团圆的美好愿望。我们要重视传统节日,多了解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