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3课 古诗三首 课件(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3课 古诗三首 课件(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17:39:03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初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插图了解诗歌大意。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古诗表达的情感。读《十五夜望月》时,抓住“地白”“冷露”等词语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最后,背诵这首古诗。
王建(767-830):
唐代诗人,字仲初。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
“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主要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读古诗
有韵味
【十五夜】
【中庭】
【地白】
【冷露】
【尽】
【秋思】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即庭中,庭院中。
秋天的露水。
都。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作者看到的
听到的
作者感受到的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
衬托夜的宁静。
译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是“鸦栖树”的倒装
用作动词,体现了桂花的莹润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上的鸦雀停止了活动,进入了梦乡。
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将感情寄托于
,表达了作者
之情。
月亮
思念故乡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译文: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在谁家。
不知秋思到谁家。
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这是课后第2题哦!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这是课后选做题哦!
《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
如何在作文中巧妙引用经典诗词名句?
巧妙引用经典诗词名句,可以使语言显得厚重,含蓄,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还会使你的文章文采飞扬,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1.开头引名句,起点高远。
2.穿插文中,诗意盎然。
3.充当论据,支撑观点。
4.置于结尾,升华主题。
练一练:
请你尝试着选一句古诗文融入文章中,恰当的表达自己的一种想法。
举例:
每当吟诵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妈妈,妈妈养育我长大,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送我上学、接我放学。妈妈好比是一支蜡烛,总是燃烧自己,照亮我,使我一直向前走;妈妈好比是明亮的太阳,总是温暖着我,使我茁壮成长;妈妈好比是纤夫,而我是纤绳另一头紧紧系着的小船,她总是牵引着我,使我勇往直前。
《十五夜望月》一诗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描绘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诵读这几首古诗,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幅幅不同的民俗风情画中,感受到了诗人们不同的心境。寒食时节长安城景色迷人,却寄托着韩翃不满现实的情怀;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又蕴含着恋人们的无限相思;中秋佳节月色如画,王建望月思亲,情深意长,体现出诗人与家人离散的惆怅。无论哪一首,总能让我们领略诗的优美,情的感人。
领略诗的优美,情的感人(共18张PPT)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初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插图了解诗歌大意。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古诗表达的情感。读《寒食》时,抓住“传”和“散”在脑海中勾勒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领会诗歌主题,体会暗含的讽喻之情最后,背诵这首诗歌。
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韩翃《寒食》。
韩翃(719-788)
字君平,唐代诗人。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主要作品:《寒食》《河上寄故人》《寄柳氏》《同题仙游观》《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等。
寒食节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dàn)君(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烧死了。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读古诗
有韵味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春城】
【御柳】
【汉宫】
【传蜡烛】
【五侯】
皇城里的柳树。
指宫中传赐新火
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指春天的京城。
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官。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点明暮春季节
皇城里的柳树
这两句诗写春天京都长安城的寒食节景色。暮色临近,京城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城里的柳树随风飘拂。
对比
诗意: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飞”字动态感极强,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飞花”明写柳絮和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从“飞”字你能想到什么?
白天的长安无处不飞花,那夜晚的长安是怎样的情景呢?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皇帝赐予的荣耀
本来寒食节禁火,可是权贵豪门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这是诗人对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诗意: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说一说:《寒食》这首诗写了什么传统习俗?
(课后选做题)
《寒食》这首诗表面上描写的是寒食节长安城内的景象,实际上借古讽今,暗含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讽刺之情。(共26张PPT)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2.想一想,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王侯
文章
哭泣
盈盈
脉脉
栖息
乌鸦

hóu
zhānɡ

yínɡ


读下面的词语,给加彩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文章(zhāng
zhān)
笑盈盈(yín
yíng)
侯(hóu
huò)门
哭泣(lì
qì)




运用: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春姑娘,她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给大地带来了一派生机。

yíng

字义:充满。
组词:(轻盈)(丰盈)(热泪盈眶)
字义:迎接,接。
组词:(迎接)(欢迎)(迎刃而解)


mài
(脉脉含情)(温情脉脉)
(血脉)(山脉)(一脉相承)
妈妈每天温情脉脉地看着小雪离家上学,盼着她早点放学回家,这就是深入骨髓,融入血脉的母爱。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mò,“脉脉,形容用眼神表达爱慕的情意”,如:含情脉脉。
mài,“分布在人和动物周身内的血管”,如:动脉。

chuán
zhuàn
(传奇)(传递)(名不虚传)
(传记)(小传)(外传)
《周恩来传》是记录周总理一生的传奇故事的传记。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读chuán的时候,是“递,转授”的意思。如:言传身教。
读zhuàn的时候,是“记载。特指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的意思,如:自传。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指名朗读课文,听评朗读效果。
1.课文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是否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说一说:《寒食》这首诗写了什么传统习俗?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
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
,的悲哀。
离别相思
不得团聚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
,和
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月色
望月怀人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右上边横折窄小,下横要长
“矢”下横要长,中撇上不出头
结构:左右
组词:王侯
侯门
笔画:9
部首:亻
hóu
易错提示:中间没有一竖哦!
“日”扁小
“立”要扁,
下横最长
“十”的横稍长,竖稍短。
结构:上下
组词:文章
篇章
笔画:11
部首:音
zhāng
“氵”呈弧形
“立”的第
三笔点与下横不相连
结构:左右
组词:哭泣
抽泣
笔画:8
部首:氵

“皿”的下横要长。
“又”要小
结构:上下
组词:轻盈
丰盈
笔画:9
部首:皿
yíng
“月”窄长
“永”最后两笔撇短捺长。
结构:左右
组词:温情脉脉
含情脉脉
笔画:9
部首:月

“木”窄,中竖要长
“西”稍扁,方框稍宽。
结构:左右
组词:栖息
栖身
笔画:10
部首:木

“牙”上横与下边撇折不相连,竖钩在上横靠右位置,与下横交叉
“鸟”笔画紧凑,不宜过宽。
结构:左右
组词:乌鸦
寒鸦
笔画:9
部首:牙

1.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师生评价。
3.对照下面的词语,同桌互批,纠正错字。
王侯
文章
哭泣
盈盈
脉脉
栖息
乌鸦
2.听写生字、词语。
《寒食》这首诗与寒食节有关;《迢迢牵牛星》与七夕情人节有关;《十五夜望月》
与中秋节有关。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传统习俗;《元日》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换桃符的传统习俗……
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共14张PPT)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韩翃(719-788)
字君平,唐代诗人。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主要作品:《寒食》《河上寄故人》《寄柳氏》《同题仙游观》《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等。
寒食节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dàn)君(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烧死了。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王建(767-830):
唐代诗人,字仲初。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
“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主要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准确。
王侯
文章
哭泣
盈盈
脉脉
栖息
乌鸦

hóu
zhānɡ

yínɡ


读下面的句子,给加彩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日暮汉宫传(
chuán
zhuàn)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根据他生平传(
chuán
zhuàn)说,后人编写了这部《名人传(
chuán
zhuàn)记》。



《寒食》诗人描绘了春天京都长安城
,的景象,充分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
和对权贵们的

寒食节
不满
讽刺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
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
,的悲哀。
离别相思
不得团聚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
,和
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月色
望月怀人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写了
的传统习俗。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
中秋节赏月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共25张PPT)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于是作为组诗看待。《迢迢牵牛星》是其中的一首,写作年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读古诗
有韵味
【素】
【皎皎】
【河汉女】
【擢】
【札札】
明亮的样子。
织机发出的响声。
伸出。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白皙
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机杼】
【章】
【涕】
【盈盈】
【脉脉】
花纹。
织机。杼,梭子
相视无言的样子。
眼泪。
清澈的样子。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译文: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遥远
明亮

)牵牛星

)河汉女
迢迢
皎皎
两颗星相距那么遥远又那么明亮
齐读第二、三行诗句,说一说:织女的心情是怎样的?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织女虽然伸出纤纤素手,但心不在机织,用摆动着机杼的动作,揭示她倍感寂寞的内心。
摆弄
伸出
白皙
动作
外貌
我的牛郎啊……

)(
)素手

)(
)机杼
纤纤
札扎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泪水像雨水一样滴下来
落下
神态
译文:(织女)伸出纤细白皙的双手开始织布,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
没心思织布,呜呜牛郎你在哪啊……
点明了织女
“终日不成章”的原因,用“零如雨”的神态描写点明她心里终日的悲伤愁闷。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织女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主要从织女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来描写的,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

这样生动细腻的描写,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认真读最后两行诗句,想一想诗人是怎样表达织女的相思之苦的?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相距并不遥远
译文: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反问句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不能与心爱的人互诉衷肠
神态
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吗?
通过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
抒发了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
(课后第二题)
找出诗中的叠词读一读。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小组交流:使用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这些叠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朗朗上口。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是极难得的佳句。?
领会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概念:古诗当中包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豪迈闲适;作者的情感或直接抒发,或间接抒发。抓住关键的几点,就能够很好地体会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语文要素
1.抓住表达情感的词语体会情感。如《十五夜望月》中“不知秋思落谁家”的
“思”,直接表露出诗人的思亲之情。
2.抓住特定意象来体会情感。如《十五夜望月》中“地白”“冷露”等意象给人清冷之感,也表明夜深人未眠,再结合下文,就能感知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
领会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的方法
3.抓住所叙之事来体会情感。如《寒食》中权贵在寒食之夜毫无顾忌地传燃蜡烛,可见其平时作威作福,我们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愤懑之情。
4.抓住关键细节来体会情感。如《迢迢牵牛星》中“泣涕零如雨”这一细节,将织女内心的苦痛展露无遗。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的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共13张PPT)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描写传统习俗的古诗: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4)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冯延巳《鹊踏枝》
(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
(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描写思亲之情的古诗: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
(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描写思亲之情的古诗: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6)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思考:这首诗蕴含着哪些情感?
文天祥
【注释】
①除夜:即除夕,为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②乾坤:天地间。乾,卦名,天;坤:卦名,地。
③堂堂:公然。
④穷:偏僻的。
⑤屠苏:代指新年,古有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的习俗。
⑥挑灯:拨动灯火(古人多用油灯,需要拨动灯芯),点灯。
⑦央:尽,完,结束。
【译文】天地之间一片空旷,时光公然地离我而去。在人生的末路上因为风雨而受惊,在偏僻的边疆饱经了冰雪寒霜。如今生命跟这一年一样快要结束了,我和我一生的经历也会被遗忘。以后再也梦不到过新年喝屠苏酒,只能在漫漫长夜里拨动灯火。
这首诗蕴含的情感有①身在牢狱仍然心系山河,对祖国山川无限留恋之情;②面对死亡无所畏惧,慷慨赴死的从容之情;③期望能与家人团聚但无法实现的孤寂与悲怆之情。④空怀一腔热血却无力扭转乾坤的痛苦和绝望之情。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思考: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情境?
【注释】
①千门:形容宫殿群建筑宏伟、众多,千门万户。
②内人:宫中歌舞艺妓,入宜春院,称“内人”。
③著:同“着”,意思是“有”。此句形容歌声高亢入云,又兼喻歌乐声悦耳动听,宛若仙乐下凡。
【译文】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无数宫女尽情地欢跳连袖舞,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
这首诗写了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