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教材对混合运算的出示直截了当,本课通过例题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含有加减乘除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安排直入主题,且逐层递进,让学生逐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情分析】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共同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加强对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下面各题,指名回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75-25+18 35÷7×4
2、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提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生答: 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如果一道算式里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怎么办?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2情境图。
问题:(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自主回答。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3)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独立解答。
师: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解答?
学生读图,并在教师引导下列出算式:
①先算跷跷板上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3个跷跷板,每个上面有4人,跷跷板上共4×3=12(人),再加上旁边的7人,有12+7=19(人)。
教师根据学生口述,板书:4×3=12(人) 12+7=19(人)
②我也是这样算的,不过我列的是综合算式:4×3+7,这个式子先算乘法4×3=12,再算加法,加上7等于19.
我列的也是综合算式,但和你不同,7+4×3,不过也是先算4×3。
③学生们试着计算两道综合算式。
4×3+7 7+4×3
=12+7 =7+12
=19 =19
师:观察这两道综合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两道算式里既有乘又有加)
师生共同小结: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不管乘、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除法。
三、巩固应用
能按正确的顺序进行计算。
1.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说出每道题的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先让学生独立做在课本上,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第4题。
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集体订正。
送小动物回家,通过四道题的练习,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运算顺序,算出的结果不同。
4÷4+4 4×4÷4 4+4×4 4-4÷4
4.通过找错题,找到计算时易出错的地方。
5.完成第6题,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四、课堂小结
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我们今天学习的混合运算,含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像这样含有两级的运算,我们应按照先做乘、除法,再做加、减法。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分辨,一定会算得又快又准,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下面,老师教大家一个知识巧记:
计算混合运算题,没有括号看符合。
只有加减和乘除,从左往右一次算。
加减乘除都含有,先算乘除后加减。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2)
例2: 4×3+7 7+4×3
=12+7 =7+12
=19 =19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