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版初中语文新课标金榜学案图书配套课件:第2课 囚绿记 (语文版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10-11版初中语文新课标金榜学案图书配套课件:第2课 囚绿记 (语文版九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4 11:5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瞥见(piē) 涸辙(ɡù) 炎热(yán) 公寓(yù)
B.纤细(qiān) 嫩芽(nèn) 婆娑(pó) 蕈菌(xùn)
C.幽囚(qiú) 固执(zhi) 葱茏(lónɡ) 猗郁(yī)
D.娇弱(jiāo) 触动(zhù) 攀缘(pān) 烽烟(fēnɡ)
【解析】选C。A项“涸”应读hé;B项“纤”应读xiān;D项“触”应读chù。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了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揠苗助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猗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婆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明了简单。(2)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3)充满生气的样子。(4)形容盘旋舞动的样子。
3.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 )
(2)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 )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 )
(4)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 ( )
答案:(1)抒情 (2)议论 (3)描写 (4)记叙
4.本文题为“囚绿记”,标题能告诉我们文章的哪些信息?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标题告诉我们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记”说明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阅读文章最后三段,回答问题。
5.“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与哪一句相照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结构中的照应。解答时要注意前后表明原因的或相关联的语句。
答案: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
6.为什么最后“我”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从作者的情感入手,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
答案:是由于对它的挚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7.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以及对句子作用的理解。回答第二问时既要结合修辞又要结合句式特点(疑问句)来回答。
答案:拟人。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8.你认为“我”“囚绿”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查对问题的认识能力。解答
此题要从文章的内容出发去解答,不要抛开文本谈理由。
答案(示例):“囚绿”是“我”的“爱美”情节,是“我”写作的需要。“我”与常春藤都有一种执著精神,都有对光
明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从全文来看,可以说“绿”是“我”的寄托,是“我”的灵魂。“我”囚绿,表面上违背了其生
长规律,但正是因为囚绿才发现它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才
发现它的执著,才能因爱而囚,因爱而放,最后达到咏物抒
情的目的。
9.文中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通过描绘这些景物,作者认为初冬特有的美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文中筛选出作者描绘的主要景物,从这些景物的特点中体会初冬特有的美。文章第②③段主要写了树木;第④段主要写了水;第⑤段主要写了大地、花木亭台;第⑥段主要写了野鸽、野兔。
答案:主要描绘了树木、水、大地、花木亭台、野鸽、野兔等景物。作者认为初冬特有的美是宁静、悠闲、从容、清明、安详。
10.第②段中作者说“大树已经摆脱了自己沉重与快乐的负担”,“沉重的负担”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乐的负担”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具体语句的理解。抓住“沉重”和“快乐”这两个词语,通过本段中初冬的树木和春、夏、秋的树木进行对比,“沉重”是因为春天急着发芽和生长,夏天急着获取太阳的能量,秋天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快乐”是因为自己有了收获。
答案:春天急着发芽和生长,夏天急着获取太阳的能量,秋天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 自己有了收获,结出了硕果。
11.第⑤段作者写农民初冬的活动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手法的把握。细读本段可知,初冬的农民变得从容,是和春、夏、秋的活动相比较而言的,因此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其作用是突出农民的从容。
答案:对比。其作用是用农民春天的适时播种,夏天的龙口夺粮,秋天的颗粒归仓与初冬时节相比,突出农民们的从容。
12.请品析第⑥段中“迎接漫天晶莹的白雪,迎接盏盏冰灯,迎接房间里跳动的炉火和火边的沉思絮语,迎接新年,迎接新的宏图大略,迎接古老的农历年”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增强了语言气势,表达了人们喜悦的心情及对未来的热爱和向往。
1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尾呼应,照应题目,突出中心;表达了对北方初冬的喜爱之情,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14.课文中说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这些都是无色的“绿”,其实生活中还有不少无色的“绿”,如“绿色通道”往往指为实现方便、快捷、高效办事的目标而建立的设施;“绿色关怀”指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忧思和保护意识。显然,这里的“绿色”不带有色彩而有了新意。随着社会的发展,词语的意思越来越丰富。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完成下面各题。
(1)除“绿色”一词外,还有很多词语也有这种现象。按照下面的示例另举一例。
示例:阳光工程 阳光:指公平、公开、透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再写一句,表达你对绿色美的感受。
答案(示例):(1)辞职下海 下海:指经商。
被迫下课 下课:指离开职位。
被老板炒鱿鱼 炒鱿鱼:指解除工作关系。
比赛中闯出黑马 黑马:指出乎意料的胜利者。
(2)像一双顾盼生辉的明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