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一)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它没有婆娑( )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2)我怀念着绿色,如同hé( )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3)每当遥想过去,我就会浮想联piān( ),好像又回到我们的青年时代,又回到我们并肩战斗的生活中去,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4)它那沁( )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
答案:(1)suō(2)涸(3)翩(4)qìn
﹒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我急不瑕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B.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檞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
C.我们在革命征途上是坚定的,不屈不饶的,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是勇往直前地去奋斗。
D.那也是直挺秀欣的。
【解析】选B。A.瑕—暇;C.饶—挠;D.欣—颀。
3.下列句中加点词运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对这些潜滋暗长的腐败现象,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B.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迅速蔓延,让全世界惴惴不安。
C.妙手偶得的文章,往往比苦思冥想的文章更有灵气。
D.经过老师的揠苗助长,他有了很大的进步。
【解析】选D。“揠苗助长”指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是贬义词,与语境不符。
﹒
﹒
﹒
﹒
﹒
﹒
﹒
﹒
﹒
﹒
﹒
﹒
﹒
﹒
﹒
﹒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写的一篇借物抒情的优美散文。
B.《囚绿记》是一篇以对绿的感情为线索的咏物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C.《草莓》的作者是俄国作家伊瓦什凯维奇。
D.象征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含蓄的表现手法。
【解析】选C。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作家。
5.根据所给情境按要求表达。(4分)
(1)公共汽车上,手拎一个大提包的你,想要向里面走走,你会对过道上的其他乘客说些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车上,你遇见了小学同学兰兰。她的妈妈是你小学时的班主任王老师,你怎样跟兰兰打招呼,并委托她转达你对王老师的问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麻烦您了,请让一下,我要过去。
(2)嗨,兰兰,这么巧碰到你,王老师身体好吗?麻烦你代我向她问好,有时间我一定去看望她。
6.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下列任务。(8分)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示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节日:春节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节日:_________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节日:_________
(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他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__________节日习俗:_____________
(3)【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 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答案:(1)A.中秋节 B.重阳节
(2)屈原投江 吃粽子、插艾叶(艾也叫艾蒿)
(3)看法(示例):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观点正确,能自圆其说即可)
宣传标语(示例一):彰显民族文化瑰宝
(示例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dsfadsfasdfasd
7.文段选自_______写的散文《白杨礼赞》,“礼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文中“坦荡如砥”的“砥”的读音是( ),“倔强”的“强”的读音是( )。(4分)
答案:茅盾 以崇敬的心情称赞表扬 dǐ jiànɡ
8.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部分的结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段落的结构形式。一般从并列、层进、总分等角度入手分析。
答案:总分结构。第一句总写外形特点,下面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分别描述。
9.第④段与第⑥段能否对调?请结合句中相关词语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段与段间的关系。可从照应或逻辑关系的角度分析解答。
答案:不能。从“那”到“这”表明作者观察角度由远及近,赞美由形到神,“决不是”表达的感情比“实在是”更为强烈。
10.对上面文段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②段对黄土高原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对高原的赞美是所选文段的重点。
B.写高原的“雄壮”、“伟大”是正面衬托白杨树,写“单调”是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C.“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加点的“扑”换成“进”,效果相同。
D.文中“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改成“远远有一株、三五株,或一排”效果是一样的。
【解析】选B。A.选文重点是赞美“白杨树的神美”;C.“扑”写出汽车速度快,而“进”却不能表达相同效果;D.不一样,原句强调突出单个形象也具有同样特点。
1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①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答: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村子里各种花都在开放,可自己从没有关注过。为下文终于找到一朵为自己开的小花作铺垫。
12.认真阅读第⑤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那朵小花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花色、花形、花香三个方面全面地描写了那朵小花。(意思对即可)
13.研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赏析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那朵小花的柔弱,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珍爱之情。
14.请指出题目“有一些花朵是为你开的”的深刻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世上的美好事物有许多,你只要用心去感受,就会真正拥有那些美好。(意思对即可)
15.下文是《鼎湖山听泉》的选段,你认为作者谢大光在鼎湖山有没有寻觅到那朵为他绽开的“花朵”?为什么?(2分)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乐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鼎湖山的夜晚,作者谢大光寻觅到了那朵为他绽开的花朵,那就是泉声。因为他在流动的泉声中听到了岁月的流逝,感受到生命在运动。听泉的过程就是心灵净化的过程,他与泉水有了心与心的交流。
1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事件。(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主要人物、事件来回答。
答案:院长先生为我做手术时,把纱布折成美丽的“白蝴蝶花”,给我以极大的影响。
17.文中主要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院长先生的形象,试分析下面描写的作用。(4分)
(1)为把这块漂亮的棉垫固定好,纱布从左腰到右肩,又从右腰到左肩,绕了一圈、一圈,一圈也不肯懈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过来!”医生的声音有着诗般的韵律,又带着点不容置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作用。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分析人物的特点。
答案:(1)表现了他工作的认真细致。
(2)表现了他对病人的关切与呵护。
18.文章很多段落写到我在手术中的感受,联系全文分析它们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侧面描写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解答时要紧扣中心来分析解答。
答案:侧面烘托院长先生工作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及对病人的关爱。
19.文中的“我”把一块普通的医用纱布镶在镜框里保存着,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从上下文中找答题点。
答案:(1)纪念我的康复,表达对院长先生的感激。(2)懂得了“做事就要做到极致”的道理。
20.假设你就是文中“我”的好友“嫣”,把你读完这个故事后的感慨写下来,作为文章的结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如果每个人都做到极致,这世界怕早就大不相同了!(言之成理即可)
三、写作(40分)
21.在人生的经历中,无论是你还是他(她),每个人都会有出色的表现。在你和他(她)之间,或各自努力,或相互合作,或帮助对方……为了实现一个好的愿望,只要你和他努力了,付出了,就都是好样的!
请你以“那次,我和他(她)都是好样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提示】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写作时注意题目中隐含的信息:“那次”点明了事件是回忆性的,宜采用倒叙的手法;“我和他(她)”明确了文章的主要人物以及叙述的人称;“都是好样的”说明了事件的性质,应是积极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