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诓骗(kuānɡ) 渺茫(miǎo) 搽(chá)
B.玄虚(xuán) 脂粉(zǐ) 求神拜佛(fó)
C.宰相(zhǎi) 麻醉(zuì) 笼罩(lǒnɡ)
D.省悟(xǐnɡ) 脊梁(jí) 倘若(tǎnɡ)
【解析】选A。B项中的“脂”应读“zhī”;C项中的“宰”应读“zǎi”;D项中的“脊”应读“jǐ”。
﹒
﹒
﹒
﹒
﹒
﹒
﹒
﹒
﹒
﹒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
杀。
前仆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2)不能作为凭证或根据。
﹒
﹒
﹒
﹒
﹒
﹒
﹒
﹒
3.鲁迅先生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分别是:
①“筋骨和脊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状元宰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地底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前面作者歌颂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②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③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
﹒
﹒
﹒
﹒
﹒
﹒
﹒
﹒
﹒
﹒
﹒
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回答问题。
4.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把握敌论点、敌论据的能力。驳论文往往先摆出错误观点和论据,为批驳树起靶子。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分别点出了敌论据和论点。
答案:摆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和论据,树起批驳的靶子。
5.“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答题,明确语句出自谁之口,第一句是敌方的言论,第二句是鲁迅反驳的语言。
答案:“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
6.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驳论方法的理解。作者直接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对方以偏概全,得出错误结论。
答案:因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些事实对一部分人(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可以,但不能说全体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7.“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亡。
8.本文反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的正确观点又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把握论点的能力。驳论文往往开篇即摆出错误观点。根据第①段中“这种没有深入调查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自夸是不应该提倡的”回答第一问;在文中找出和这个错误观点针锋相对的观点解答第二问。
答案:本文反驳的错误观点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作者提出的正确观点是:我们的祖国并不地大物博。
9.请用文中的原句说说本文的写作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本文写作目的的理解。解答此题,根据第③段“说这个话的目的,无非就是……”的提示在文中摘录语句作答。
答案:想让每一个公民都有忧患意识,都来珍惜祖国仅有的一点可利用的资源,保护环境,以实际行动支持党和国家提出的走持续性发展的致富之路。
10.请在文中的横线上列举一个符合上下文内容要求的事实论
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为作者观点找事实论据的能力。解答
此题,首先要明确作者的观点:“如果不倍加珍惜,现有的
资源一定会消失殆尽。所以,人类必须合理开发资源,利用
资源。”然后围绕观点从自己的积累中寻找正面或反面的事
实论据。
答案(示例):罗布泊曾经是个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
林环绕,水如明镜,但由于塔里木河两岸人口的激增而造成
的许多人为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仙湖终于干涸,罗布泊
从此成为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11.下面的这句话应该放在文中哪两个自然段的中间?为什么?
环保宣传,应该深入人心,而不是一时的大张旗鼓,做做样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把握语句连贯的能力。应从该句与上
下文的衔接和照应两方面分析。根据第⑤段最后一句和第⑥
段第二句与这个句子的联系作答。
答案:应该放在文中⑤⑥两自然段的中间。因为放在这里,
这句话就会有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对联。
上联:反动势力 求神拜佛失自信
下联:民族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顶天立地是脊梁
13.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
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
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古代指哪些人?在今天又指哪
些人?请分别举出三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话是正确的。
古代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古代事例:发明家毕升、民族英雄文天祥、伸
张正义的海瑞、探求佛教教理的玄奘等。
现在事例:科学家袁隆平、体育健儿刘翔、抗击非典的英雄姜
素椿、飞天英雄杨利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