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由“教堂”转向“学堂”,教学方法正在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
二是由只重视教法向既重视教法,又重视学法转变。
三是由只重视学习结果向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转变。
(一)主体性教学思想
基于主体、为了主体
(二)启发式教学思想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愤则已用力于思,故可启以开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既已得其意而未能发表,故可发以达其辞。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二、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方法的介绍
讲解法
谈话法
练习法
复习法
直观演示法
操作实验法
引导发现法
(一)讲解法
讲解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数学概念、规则、原理、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1. 讲解要有针对性。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盲点、难点、争议点、混淆点、障碍点等学习困难点。
2. 讲解要有启发性。
在关键处设“障”立“疑”
3. 讲解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空。
小明与小华家相距20千米,他们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小时走6千米,小华每小时走4千米,小明带着一只小狗同时从家里出发,小狗每小时跑12千米。小狗非常顽皮,碰到小华时,就调头跑向小明,碰到小明时,又调头跑向小华……就这样不停地往返于小明与小华之间,跑来跑去,直到他们相遇时才停下来。请问:小明、小华相遇时,这只小狗跑了多少千米?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精心设计问题。
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中,从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中,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启发性大的“问题”
学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设计以下谈话问题:
(1)整数加减法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
(2)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先通分?
2.有效组织多向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中的谈话不是教师与某个学生之间的对话,即使教师与某一个学生对话,其目的也是通过教师与这个学生的对话,促进全体学生对谈话内容的理解。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以练习题为载体,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做练习题,以指导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启迪数学思考的一种教学方法。
1.精心设计练习题。
小学数学练习题是做不完的,做多少题不是根本问题,做什么题才是根本问题。
练习题的设计要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训练思维”的作用。
练习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辨析混淆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练习设计
请把下面各题改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62.4÷2.6=( )÷26
0.544÷0.16=( )÷16
1.8÷0.24=( )÷24
10÷0.04=( )÷4
《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设计
1、下面两题可以用比例解决吗?为什么?→请列出比例。
2、如果设这棵树高χ米,下面哪些比例是正确的?
=
4χ=1.5×2.4
=
=
3、用比例解决下面的问题。
2.科学地安排练习。
有的人写了一生的汉字,但他的书法水平却很低,因为他只有经常的重复却没有练习,也就是说“练习不等于简单的重复”。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先密后疏、交叉进行。
根据智力技能的形成规律:先尝试后独立、先单项后综合、先基本后变式。
根据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容经常练、难点内容分散练。
3.注意激励学生的练习兴趣。
情感投入
态度投入
习惯投入
(四)复习法
复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已学数学知识进行整理,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使已学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结构化,达到查漏补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整理。
例如,《因数和倍数》的整理,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些卡片:
因数、倍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质数、合数、1、奇数、偶数、2的倍数、5的倍数、3的倍数。
2.指导学生学会复习。
3.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运用实物、教具、多媒体课件等,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并指导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活动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选择合适的直观模型。
2.精心设计演示过程。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3.直观演示要配合适当的讲解、谈话。
例如,教学“体积”的概念时,直观演示过程和讲解谈话过程,可以按以下的设计展开:
直观演示过程设计
讲解谈话内容设计
呈现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玻璃杯。
肢体语言:面带微笑、故作神秘地拿出两个玻璃杯,并排排列,一语不发。
往两个玻璃杯里倒入同样多的有颜色的水。
教师用直尺测量水面高度,并告诉全班测量结果。然后提问: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哪个杯子里的水少?为什么?
往第一个玻璃杯里放入一块石头。
水面的高度有什么变化?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石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往第二个玻璃杯里放入一块大一些的石头。
现在哪个杯子里的水面高一些?两个杯里都没有再放水,也都只放入了一块石头,为什么水面的高度会不一样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两块石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同。
(六)操作实验法
操作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运用操作实验材料,探究数学知识技能,从而获得直接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目的在于通过操作实验,探究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是操作者,学生是观察者。
操作实验法是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学生是既是操作者、又是观察者,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
采用操作实验法,教学准备工作量较大。
采用直观演示法,教学准备工作量相对较小。
1.分析思考操作实验的必要性。
教学成本
教学效益
2.精心设计操作实验过程。
适时
适量
适度
3.操作实验要与讲解、谈话结合。
(七)引导发现法
引导发现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去发现数学规律、数学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1.注意引导发现法适用的范围。
有必要、有可能
2.留给学生探究发现的时空,让学生亲历探究发现的全过程。
3.注意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三、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内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
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有关最优化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概念永远是具体的。那些对于一些条件来说是成功的、有效的方法,在另一条件、另一专题、另一学习形式来说就可能不适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师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物质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
蹬一圈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后齿轮转的圈数
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
蹬一圈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