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珐琅(lánɡ) 洗劫(jié) 脂粉(zhī)
B.苟同(ɡǒu) 绸缎(duàn) 瞥见(biē)
C.箱箧(qiè) 琉璃(liú li) 赃物(zānɡ)
D.给予(jǐ) 晨曦(xī) 行窃(qiè)
【解析】选B。“瞥”应读piē。
﹒
﹒
﹒
﹒
﹒
﹒
﹒
﹒
﹒
﹒
﹒
﹒
﹒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分享 圆明园 绫罗绸缎 眼花撩乱
B.不可明状 来源 丰功伟绩 征求
C.赃物 剪影 野蛮 荡然无存
D.宛如 惊赅 挽手 富丽堂皇
【解析】选C。A项“撩”应为“缭”;B项“明”应为“名”;D项“赅”应为“骇”。
3.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
(2)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
(3)请您……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 )
答案:(1)对比 (2)设问 (3)排比、比喻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B.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D.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解析】选A。“理想产生欧洲艺术”后应为分号,不是逗号。
阅读“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至“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回答问题。
5.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漂亮:赞扬两个“胜利者”干得体面、出色。
B.荡然无存:揭露两个强盗把圆明园的珠宝抢劫一空。
C.富丽堂皇:用讽刺的手法来赞扬圆明园的宏伟美丽,气势盛大。
D.丰功伟绩:作者用以谴责两个强盗的滔天罪行。
【解析】选D。A项“漂亮”是反语,强调破坏得更残酷、更野蛮,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B项“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全部失去”,不仅仅是“珠宝”,还有“艺术品”等;C项“富丽堂皇”未用讽刺的手法,是对圆明园真实的评价。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
7.作者在文中提到巴特农神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把握。题干中所提的内容在选文第一段,选段内容主要是写火烧圆明园事件,提到巴特农神庙也是为形成对比。
答案:谴责小额尔金毁灭圆明园的罪行比老额尔金毁坏巴特农神庙的罪行更甚。
8.文中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请你结合选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的过错不是被统治的人民造成的,政府充当强盗,而人民则永远爱好和平,爱好自由,爱好幸福。
9.第三段第一句话是对当时天气状况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题干中已经明确“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有什么作用”,因此只要点明环境描写作用之一烘托人物心情即可。
答案:烘托出人物面对圆明园感受民族耻辱时的沉重心情。
10.作者两次去圆明园,中间相隔十年,感受大不相同。请用文中两个词语概括十年前后圆明园的不同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提示语是第五段中的“今非昔比”。
答案:十年前:清寂;十年后:喧嚣。
11.读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你觉得作者的怀疑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题目属于开放性试题,无论认为有无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有。人们在记录着民族耻辱的圆明园遗址前不是沉痛凭吊,而是欢笑嬉闹,由此可见他们早已忘记了曾经的奇耻大辱,保留遗址的意义已没有了。
没有。作者所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他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给别人。另外,凭吊也好,拜谒也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也不能把个别当成普遍。
12.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哭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所包含的是两层意思。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题回答时也应考虑其双层含义。
答案:既指为曾经遭受的耻辱哭泣,也指为人们的麻木健忘哭泣。
13.如果你去圆明园,你会怎样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我会尽可能记下每一处遗址的每一个细节,为的是回去后记在日记里,抒发我的惋惜、痛恨之情。
14.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人,能不受当局政府的支配,没有奴颜媚骨,不迎合巴特勒之流,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如果让你对雨果说几句话,你会怎么说?(5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敬爱的雨果先生,您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正直的良知,博大的胸怀,敢于公开抗议当局政府的勇气,永远值得世界人民敬仰!
15.在军阀混战时期,南京城内有人写了下面这副对联,用来控诉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请你分析一下这副对联是如何控诉军阀混战的。
对联:许多豪杰;
如此江山。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豪杰”的本意是指才能出众的人,联中指的是那些割地分封的军阀;“如此江山”在这里喻为军阀混战中的破碎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