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师
说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3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君子生非异也
D.余嘉其能行古道
解析:选D。A项,“受”同“授”;B项,“不”同“否”;C项,“生”同“性”。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圣人无常师
常:一般的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知道
解析:选B。B项,常:固定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B.
C.
D.
解析:选D。A项,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代词“这些”;B项,介词,相当于“于”/句末语气词;C项,代词“他们”/句末语气词;D项,均用作连词,表转折。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古之学者必有师
解析:选B。B项,古今意义相同。指先和后。A项,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指许多人。C项,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为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D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吾从而师之
A.而耻学于师
B.孔子师郯子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选B。B项与例句中加点词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项,名词用作动词;D项,名词作状语。
6.名句默写。(6分)
(1)韩愈提出老师的职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学习《师说》和《劝学》之后,请拟写一副对联,表达你对这两篇文章的认识或从中悟到的道理,上、下联中分别要有“师说”和“劝学”两个词语。(4分)
答:
解析:所写对联要对仗,要符合题干中从课文中悟到的道理及用上“师说”“劝学”两个词语的要求。
答案:(示例)上联:读书务必发奋用功,莫要别人劝学 下联:学习当需谦虚博览,勿忘前贤师说
8.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4分)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甲:老师,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老师,(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1)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2)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
(示例2)(1)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 (2)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9.下面一幅漫画表现的是某些学校“按分定制作业”的现象,期末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少做或不做作业,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在“保质”的基础上还要加量。你同意这种做法吗?请说说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连贯、准确。(6分)
答:
答案:(观点1)同意。“按分定制作业”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观点2)不同意。“按分定制作业”涉嫌歧视,看似“因材施教”,其实是对部分学生的惩罚,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因材施教”的依据是“材”,核心是“教”。作业量的加减,和“教”固然有关系,但与根据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的要求相距甚远,育人的作用实在有限。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韩
愈
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④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府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改动)
【注】 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ì):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④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B.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C.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D.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解析:选D。这是一道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虚词和结构的对称,注意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李愬”作后句的主语,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愬妻”引起另一事件,应在前面断开,“禁中”是“出入”的对象,不能断开,“翰林学士”是“段文昌”的官职,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
11.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扬之意。
C.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D.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齐名,二人以苦吟著称,并称“郊寒岛瘦”,
解析:选B。应是有褒贬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由同族兄长抚养长大,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说话率直,无所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没有听从,使得韩愈发怒。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和张籍关系友好。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解析:选C。A项,“从小失去母亲,由同族兄长抚养长大”与原文不符;B项,“发怒”的是皇帝;D项,“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错误,应是韩愈对待豪门权贵就像对待奴仆一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4分)
译文:
(2)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4分)
译文:
答案:(1)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积极地为他传扬好名声,因此很快就出了名。
(2)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
14.从本文看,韩愈在为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其行为体现了他在《师说》中的哪些观点?(3分)
答:
答案:(工作)①对年轻的学子孟郊、张籍极力推荐;②无论是否显达,都与孟郊、张籍等人论文作诗;③甚至为了鼓励学子求学,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家中,即便衣食不继,也不介意。
这些行为体现了他在《师说》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积极地为他传扬好名声,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做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之后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不能处理事务。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改任江陵府掾曹。
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多次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做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翻出他以前的事,说韩愈曾经降职江陵府掾曹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件事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丞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做他的行军司马。淮、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韩愈在碑中多次记述裴度事迹。而就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擒获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也未曾显达,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对后进则奖掖鼓励,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却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近十人。
1.
同为劝学,荀子劝学,鼓励人们成为“君子”;韩愈劝学,鼓励人们成为“圣人”。“君子”与“圣人”分别具有怎样的善学特征?
答:
答案:“君子”的善学特征: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学不可以已”“善假于物也”)②智慧明达,行为无过。(“知明而行无过”)③善于反思。(“日参省乎己”)④具备圣心(“圣心备焉”)。
“圣人”的善学特征:①善于向老师、众人学习,不耻学于师。②善于学道。
2.《劝学》与《师说》同为说理文章,但两文的语言风格大为不同,它们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不同?
答:
答案:(1)《劝学》语言深厚严谨,善用比喻,句式整齐,客观冷静;《师说》态度鲜明,善用对比,文气跌宕,感情充沛。
(2)两文风格不同,固然在于作者的气质不同,更取决于说理目的的不同:荀子“劝学”是针对一般人而言,语气尽可能平实,说理尽可能透彻,让人信服;韩愈是谈从师的道理的,更是要批判当时的社会风气,所以感情充沛,文笔激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