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版初中语文新课标金榜学案图书配套课件:第21课 愚公移山 (语文版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10-11版初中语文新课标金榜学案图书配套课件:第21课 愚公移山 (语文版九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4 11:5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吾与汝毕力平险 ( )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
(3)固不可彻 ( )
(4)方七百里,高万仞 ( )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 ( )
(6)如太行、王屋何? ( )
(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
(8)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











答案:(1)竭尽,用尽 (2)草 (3)固执,顽固
(4)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5)阻塞 曲折,绕
远 (6)把……怎么样 (7)固执,顽固 (8)高大
的山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句(1)要注意“如……何”的正确翻译是“把……怎么样”;句(2)要注意“固”和“彻”的翻译。
答案:(1)凭您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铲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样呢 况且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
(2)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3.下列文言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 陈述句 判断句 被动句
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
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
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
【解析】选B。判断时,要结合各种句式的特点分析。
4.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认为移山定会成功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被移走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阅读全文,回答5~8题。
5.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_______”通“______”,_______)
(2)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通“______”,_______)
答案:(1)反 返 返回 (2)亡 无 没有
6.愚公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句(1)要注意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句(2)是反问句。
答案:(1)你太不聪明了。
(2)可是山却不会增高,担心什么铲不平?
8.课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他的成功,表现了_______
______________,也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愚公是劳动人民的代表,他的行为表现了要完成一件事的决心与毅力,从而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答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
②汝之不惠 ___________
③帝感其诚 ___________
④越明年 ___________
答案:①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②通“慧”,聪明
③被……所感动 ④到、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解析】选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表转折/表承接;C.把/因为;D.都是“去、往”的意思。








11.翻译下面句子。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汉”“阴”
“陇”“断”的正确解释。
答案: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
阻隔了。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解析】选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带有关心的语气,而不是坚决反对。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什么道理?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及结尾形式的不同写法。两文都写了立志的重要性;结尾方式上甲文借助神话完成了愚公的志向,乙文用议论点明了文章中心。
答案: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甲】文以神话结尾,【乙】文以议论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