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版初中语文新课标金榜学案图书配套课件:第23课 捕蛇者说 (语文版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10-11版初中语文新课标金榜学案图书配套课件:第23课 捕蛇者说 (语文版九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4 11:5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专其利三世矣 ( )
(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 )
(3)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
答案:(1)独自享有 (2)继承 (3)等待



2.翻译下列句子。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那么我干这差使遭受的不幸,远不如恢复赋税遭受的不幸厉害。
(2)谁知道赋税的祸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死/则徙尔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解析】选D。D项的朗读节奏停顿应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4.填空。
《捕蛇者说》的体裁是_______,选自________,作者是
________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文中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写作此文目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说 《柳河东集》 柳宗元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009·十堰中考)阅读课文第三、四段,回答5~8题。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君将哀而生之乎 ( )
(2)而乡邻之生日蹙 ( )
(3)又安敢毒邪 ( )
答案:(1)使……生(存) (2)每天 (3)怨恨



6.翻译下面的句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注意“向”“病”的解释。
答案:假使我不做这份差役,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7.选出下面对文章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A.选文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B.“安敢毒邪”回应前文,说明整个大段的叙述都是对“若毒之乎”的回答。
C.蒋氏自述的这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说”这种文体比较注意文采,如选段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解析】选C。蒋氏自述的这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8.蒋氏的自诉,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详细分析一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文、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蒋氏的自诉,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通过与乡邻的对比,乡邻的生活的衬托,突出了蒋氏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答案:选段中有三处对比(选其一即可):①乡邻“十室九空”与蒋氏“以捕蛇独存”形成对比;②悍吏扰民,鸡犬不宁的情形与蒋氏“弛然而卧”形成对比;③乡邻“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形成对比。
作用:突出(衬托)了“赋”的不幸甚于“役”或突出(衬托)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9.解释加点的词语。
(1)若毒之乎 ( )
(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 )
(3)则弛然而卧 ( )
(4)谨食之 ( )
(5)使子路问之 ( )
(6)然。昔者吾舅死于虎 ( )
答案:(1)你 (2)这,这个 (3)放心的样子
(4)小心 (5)让,派 (6)是,是的







10.翻译下列句子。
(1)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为不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句(1)要注意“安”的解释;句(2)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为何不去也?”“去”是“离开”的意思。
答案:(1)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使呢?
(2)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11.【乙】文中横线处删去了【甲】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苛政猛于虎也
12.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甲】文的内容;那么,对【乙】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既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乙】文和【甲】文的中心基本相同,都是说明苛税的危害。仿写句子要求与例句相似。
答案:为避苛政宁可冒死犯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