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上图书馆》同步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上图书馆》同步练习(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2 10:2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上图书馆
(时间:45分钟 分值:30分)
一、语言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是个诗人,却因为各种因缘,有机会走进很多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最使我震撼的,是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历史文化精品展。那么多展品,或朴拙或华美,或雄浑或纤巧,________。它们都是各个历史时期我们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瑰宝,大美不言,却闪耀着无声的光华。偌大展厅的展品遵照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置身其中,让人浮想联翩。
辗转迂回间,我忽然明白,我看到的,其实都是时间,________的展品,其实都只是时间的各种幻象。最初的展品,其实是由自然做出的选择,散布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后来有了有形的博物馆,有了人为的拣选。我不否认人为拣选之于它们的意义。但我想,最终,时间依旧是唯一的评判者。只有经历过时间,________后,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被保留下来。或者,再往遥远的将来想一想,最终,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展品或许也会________。
(    )。是的,诗歌不是学术研究,不是论文,不需要缜密、翔实的考证,也不需要确凿、科学、正确的结果。但是它需要有温度的感知,有个性的表达,需要独特的体验和收获,我必须去感知、抓住并呈现它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胜枚举 形形色色 洗心革面 风流云散
B.琳琅满目 形形色色 洗尽铅华 烟消云散
C.不胜枚举 形神兼备 洗尽铅华 风流云散
D.琳琅满目 形神兼备 洗心革面 烟消云散
解析:
选B。不胜枚举:是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根据前面的“那么多展品”和后面的“文明的瑰宝”,说明东西多而且珍贵,所以应填“琳琅满目”。
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形神兼备: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而且有神韵。修饰“展品”,应用“形形色色”。洗心革面:除去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洗尽铅华:指从世俗中脱离出来。“洗心革面”是指人的,此处指物经过时间的洗礼,所以只能用“洗尽铅华”。风流云散:风吹云散,踪迹全消。比喻原常相聚的人飘零离散。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风流云散”是指人的,此处指“展品”,所以用“烟消云散”。故选B。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偌大的展厅按照历史年代把展品布置成了一连串相互勾连的“回”字形空间,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置身其中,让人浮想联翩。
B.偌大展厅的展品按照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我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浮想联翩。
C.偌大的展厅遵照展品的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让人浮想联翩。
D.偌大的展厅按照展品的历史年代布置成了一连串相互勾连的“回”字形空间,我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浮想联翩。
解析:
选D。A项,语序不当,应为“按照展品的历史年代”,“置身其中”应放在“仿佛……”句前;且该语句后半部分偷换主语。
B项,搭配不当,“偌大展厅的展品按照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提取句子主干是“展品布置成空间”,“展品”不能布置成“空间”,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C项,“遵照”“历史年代”搭配不当;偷换主语,前一句的主语是“偌大的展厅”,根据语境可知“置身其中”句的主语是“我”,“让人……”一句的主语为“展厅”,所以偷换主语,不正确。故选D。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基于这样的理由,我想我应该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
B.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我基于这样的理由最想做的
C.我基于这样的理由,愿意用诗歌这种我自己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
D.基于这样的理由,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我自己应该有的想法
解析:
选A。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此处应该是一个过渡句,上面是“理由”,下面是“诗歌”,而且要跟后面叙述的主体保持一致,只有A项是这样的结构,故选A。
4.下列选项中用词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近悉教躬违和,弟子特此致候。
B.惊闻学兄家慈病逝,特致沉痛哀悼。
C.会期定于五日,勿误,特此见示。
D.已悉,一号广州面商,为荷。
解析:选A。本题考查用词得体。A项,由“弟子”可知身份是学生,“教躬违和”意思是教师生病了,恰当。B项,是给同学的唁电,而“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可改为“令堂”。C项,是告诉对方会期并嘱咐不要耽误,“见示”是“给我看”的意思,可改为“为要”。D项,是说对方说的事已知道了并约时间当面商量,“为荷”意为“承受恩惠”,可改为“如何”。
5.某图书馆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可以帮读者把纸质图书扫描并制成电子书。请你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以下图示,向前来咨询的读者说明整个服务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语言得体、简明、连贯,不超过85个字。(5分)
答:                                    
                                    
答案:首先您要提供需扫描的纸质图书,然后把具体要求告诉我们。接下来我们会扫描图书并制作成电子书。如果检查电子书的质量没有问题,结清费用,您就可以把图书和电子书带走了。
6.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
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
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答:                                    
                                    
答案:古籍、修复、人才、不足
二、阅读提升(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数据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巨量可利用的碎片资源。大数据时代的资源环境被寓意为一堆杂乱无章、排列无序的知识碎片。面对无限碎片信息构建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化”资源应用模式被打破。学习者需要用全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复杂多变的大数据环境带来的学习上的变化。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上网人数迅猛增加,带动了“平民文化”的兴起。大量的网民组成了微资源开发的主力军。在网络世界里,专家、学者、普通大众、政府官员之间消除了权威界限。人人都有言发,创造了互联网领域巨量的微资源。相对于书籍、报刊等,这些微资源是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的碎片知识,严重阻碍了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在一些专业学科领域,诞生了专业的微资源开发团队,他们开发了“微课”“微视频”等大量微资源,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
大数据时代促使了新媒体的诞生,新媒体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高效便利的条件。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期,总有一种媒体占主导地位。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态,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是指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出现的如数字广播、数字报纸等媒介。尤其是移动媒体的出现,为随时随地上网提供了便利,使学习者过去无法利用的“闲置”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工作或生活之余,利用移动媒体,学习者有意识地碎片化学习,久而久之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零碎时间”。
碎片化时间内获取的知识是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的碎片,单个碎片知识的自身价值意义并不高,需要学习者利用思维意识对其“再加工”。“再加工”是碎片化知识到新知识体系嬗变的过程。大数据时代解决知识碎片化之道是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碎片知识犹如人体各个部件,脱离了知识体系这个生命整体,任何部件都会失去原有意义。
如何将碎片化知识与已有知识融合,建构新知识体系?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利用新媒介挖掘碎片知识并对其进行整理、剔除、汲取、加工等操作,实现由知识碎片到知识点有意义的重组,并完成由知识点到新知识体系嬗变的过程。此过程中,整理主要完成对碎片知识的归类与管理,剔除主要依据个体经验,去掉对个体新知识体系建构无意义的知识碎片。在整理与剔除过程中,也要汲取新的知识作为补充。由于知识碎片的离散性,在知识点、新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系统化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贯串整个过程的始末。
(摘自王承博等《大数据时代碎片化
学习研究》,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数据时代里,人们的学习习惯与方式都需要改变,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B.网络世界中,微资源数量庞大、类型丰富,这既为碎片化学习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
C.利用一些新媒体,人们便能充分利用“闲置”时间,高效完成碎片化学习。
D.碎片化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再加工”是有效学习的必经环节。
解析:选C。C项,说法错误,原文中的“学习者有意识地碎片化学习”,说明在碎片化学习中,学习者的自我学习意识也很重要,并非仅依靠“一些新媒体”就能“高效完成碎片化学习”。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文主要从“碎片化学习产生的条件”“碎片化学习内在机制”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阐述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是本文对“碎片化学习”研究分析的一个重要论述前提。
C.第三段熊教授的观点,阐明了新媒体概念的内涵及特点,增强了文段论证的说服力。
D.第五段承接第四段,并对该段论述重点“学习者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展开分析。
解析:选C。C项,“第三段熊教授的观点,阐明了新媒体概念的内涵”属于无中生有。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我们要面对包含巨量信息的学习环境,所以需要打破传统的“系统化”学习模式。
B.知识碎片化本身不利于知识系统化学习,但却能够检验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高下。
C.建立新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过程,拥有了碎片时间,学习者就能够收获新知识。
D.面对同样一堆知识碎片,通过整理、剔除等操作,每个人都能获得相同的新知识体系。
解析:选B。A项,强加因果,根据原文,“需要打破传统的‘系统化’学习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社会中出现了“杂乱无章、排列无序的知识碎片”,而非“巨量信息”。C项,“拥有了碎片时间,学习者就能够收获新知识”说法过于片面,学习者“收获新知识”需要很多环节,而“拥有了碎片时间”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环节。D项,“通过整理、剔除等操作,每个人都能获得相同的新知识体系”属于曲解文意,原文中的“剔除主要依据个体经验”说明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个体经验剔除一些知识,所以不会“获得相同的新知识体系”。
《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章的相同点是都描述了作者的阅读经历和乐趣,请分析它们的不同点。
请分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写出答案。
答:                                    
                                    
                                    
答案:(示例)不同点是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黑塞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对书籍内容的领悟来写自己对阅读的选择的。在少年时代,黑塞先是把显得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鲁滨孙漂流记》《一千零一夜》;因为这两部书的吸引,黑塞开始阅读之前几乎看不懂的书,如巴尔扎克的作品。又过了若干年,黑塞在父亲的指点下,开始阅读中国古典作品的译本,如“中国丛书”(《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还有中国的抒情诗和中国通俗小说。
而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