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2-01 21:3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2、认识原子的结构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资料和多媒体工具,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原子结构的发现史探究过程中,树立学生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原子的结构
2、难点:对原子结构的微观认识形成。
教学方法:讲述法,自读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相关的图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说出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分子、原子各有哪些性质?举例说明。
3、水分解,合成的文字表达式。
4、通过两个实验可以获得那些信息?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复习巩固有关内容,承上启下,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导入新课:通过学习我们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那么原子是不是真的存在呢?(展示幻灯片:1、2、3、4) 思考并做出有关判断 通过提出的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探究释疑,合作交流: 那么原子是不是象分子一样可以再分呢?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的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展示幻灯片:5、6),直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了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人们才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再分的。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原子的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转换。
(展示幻灯片:7、8、9、10)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图示 利用多媒体投影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粒子能够顺利地直线穿过金箔,一部分改变了运动方向,而有少数的被反弹回来呢?
{讨论}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总结点评}:绝大多数能直线穿过去了说明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间。有很少的被弹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微粒了。并且说明这一部分带正电,且体积比较小
那么这个质量比较大的粒子是什么呢?
[讲述]由于这个粒子在原子中心把它称之为原子核,电子在核外围绕着核不断的运动。 所以我们说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的。
(展示幻灯片:11、12):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实验结论
根据图示讲解:(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高的大楼,那么原子核只有乒乓球那么大)
(展示幻灯片:13):原子的构成
[设问]原子核很小了,那么它能不能再分呢?
[讲述]1919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里面有质子,且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1920年他又预言原子核里有不带电荷的中性粒子;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原子核中有一种不显电性的中性粒子,将它命名为中子,卢瑟福的预言被证实。说明原子核依然可以再分。
(展示幻灯片:14)原子核的构成
[举例]原子弹,中子弹爆炸
[结合幻灯片:15、16演示讲解]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从而:核电荷数=质子数
[阅读]P44最后一自然段,理解领会。
[问题]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那么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呢?
小组讨论
[结论]
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讨论]P55交流共享
[学生归纳]
1、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学生观察图,
学生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
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吸收,理解,形成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抽象认识。
学生思考,想象
学生观察,形成认识。
阅读P44交流共享2,理解
思考并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 使学生对汤姆森的观点,卢瑟福的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对原子结构的发现史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原来抽象的事物变得比较形象直观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意识。进一步认识微观世界
归纳总结出原子的结构,并形成直观认识。
为进一步探究做准备
使学生直观认识原子核的内部构成。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学生分析思维的开发
培养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智能训练: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
A、原子B、分子C、电子D、原子核
2、下列粒子不显电性的是( )
A、原子B、质子C、中子D、电子
3已知一种锶原子,其质子数为38,则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38 B、50 C、88 D、126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及时的巩固,做到学以至用。有助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收获了哪些?(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还有哪些疑问呢? 自我总结,然后交流 对知识一个全面提升和深化。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教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形成直观的印象,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不利,所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这部分内容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通过课堂的学生反映来看,学生对知识还是不太理解,因此在复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分析,整合,形成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