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一、读拼音,写词语。(6分)
1.暑假,我去zhù?míng(
)风景区庐山玩。我站在wēi(
)峨的山顶上,见脚下的云海在阳光下shǎn?yào(
)着迷人的光芒,我完全táo?zuì(
)了。
2.贝多芬为chún
jié(
)的máng(
)姑娘pǔ
xiě(
)乐曲。
二、用“√”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驰骋(chěn?chěng)
尴尬(gà?gài)
汤汤乎若流水(tāng?shāng)
蜀中(chǔ?shǔ)
人场券(quàn?juàn)?
戛然而止(jiá?gá)
以百数(shǔ?shù)
斗牛(dǒu?dòu)
奴婢(bēi?bì)
三、在括号内写出加点字的意思。(6分)
1.伯牙鼓琴(
)
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3.善哉乎鼓琴(
)
4.巍巍乎若太山(
)
5.尾搐入两股间(
)
6.今乃掉尾而斗(
)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4?分)
天(
)之音
余音绕(
)
画龙点(
)
行云(
)水
(
)笔生花
黄钟大(
)
笔走龙(
)
(?)妙(
)肖
五、选词填空。(7分)
幽静
僻静
恬静
1.深夜,月光洒在这个(
)的小村庄,一切都显得那么(
)。我那性格(
)的表姐还坐在灯下专心致志地看书。
科班出身
字正腔圆
有板有眼
粉墨登场
2.今晚的压轴戏终于开始了,他这个(
)的演员(
)了。他今天换上了华丽的新行头刚-亮相,前来捧场的戏迷就发出阵阵喝彩。他的演唱(
),表演(
),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曲终人散,人们还意犹未尽。
六、按要求回答问题。(13分)
1.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写出句子的意思。(1?分)
(2)俞伯牙、锺子期相传为
时期的人。因为
,所以俞伯牙认为锺子期是自己的知音。“伯牙摔琴”表达了他
之情。后来人们把
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
(5分)
(3)我知道很多有关知音的诗句,有王勃写的“海内存知己,
”,还有高适写的“莫愁前路无知己,
”。(2分)
2.品读下面人物的语言,想想应分别读出怎样的语气。(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A.遗憾内疚的
B.赞美舒缓的
C.体谅安慰的
D.兴奋激动的
E.得意显摆的
(1)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2)有戴嵩《牛》-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
(3)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人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4)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5)盲姑娘听得人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
七、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9分)
1.《月光曲》文通过记叙
的传奇故事,表现了盲姑娘
,贝多芬
,也赞扬了贝多芬
.
2.《书戴嵩画牛》文,牧童指出
画的《牛》的错误,
虚心地承认了错误,
并且说“
,织当问婢”,这句话的意思是
.从中,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
八、生活中的语文。(3?分)
右图是小红用可乐瓶做的花盆,请你为她写一份制作说明书。
材料:
做法: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九、阅读理解。(19分)
(一)课内阅读。(8分)
月光曲(节选)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写出与“霎时间”意思相近的词语:
、
。(1分)
2.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2分)
(
)
A.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
C.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阅读下面三个句子,想象乐曲的旋律,把下列词语填在括号内。(3分)
逐渐上扬
激荡昂扬
平静舒缓
(1)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
)
(3)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
)
4.贝多芬能即兴创作出这么美妙的《月光曲》,有哪几个原因呢?请写下来。(2分)
(二)课外阅读。(11分)
《广陵散》背后的故事
《广陵散)是我国东汉时期广为流传的一首古琴曲。它描写了这样一个悲壮的故事:战国时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超过了工期还没有完成,被韩王下今杀害了。当时聂政还未降生,当他长大成人后就问母亲:“父亲在哪里?”母亲就告诉了他父亲的悲惨遭遇。聂政自此立下为父报仇、刘死韩王的誓愿。首次行刺不成,聂政逃到泰山向一个仙人学琴,历时十年。因怕被人认出。他“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并击落满口牙齿。重归韩国的聂政,已练成绝艺,弹起琴来,观者成行,马牛止听。消息传到爱好听琴的韩王耳中,他马上召聂政进宫弹琴。聂政将刀藏入琴中,当韩王聚精会神地听琴时,聂政拔出刀来,刺死韩王。按当时的规定,杀君之罪,当诛九族。聂政恐祸及母亲,就拿刀自毁其面,断其形体,所以无人知道刺客是谁。后来统治者将聂政暴尸于街市,重金悬赏。一天,有位妇人抱着聂政的尸体哭道:“他就是聂政啊!为父报仇,知道会连累母亲,所以才自毁其容。我怎能为保自身,而不宣扬我儿子的英名呢?”哭着哭着,聂政母亲气绝身亡。《广陵散》是一曲歌颂古代义士的悲歌,是浩如烟海的古代琴曲中最富有斗争性的一首。
《广陵散》具有的这种忧郁慷慨、戈矛纵横的斗争精神,使它深受历代追求自由之名士的喜爱,嵇康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人。他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因不愿与司马氏合作,被下令杀害。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著称,传说他弹此曲是由仙人所授。在一次出游中,嵇康夜宿华阳亭,当他弹琴时,忽然有自称古人的来客求见,两人共谈音律,非常投机,后来仙人索琴弹奏一曲,将其授于嵇康。这首乐曲声调绝伦,它就是《广陵散》。嵇康酷爱《广陵散》,从不教人。他临刑之时,从容不迫,慷慨弹奏此曲,把自己的满腹怨恨和对黑暗政权的不满在演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佳话。《晋书●嵇康传》记载:公元263年,一个秋天的上午,洛阳东门外,嵇康席地而坐,安详地调好弦。几声激越的高音顿时划破死寂的长空,琴声时而压抑幽愤,时而激昂慷慨。刑场上聚集的3000名太学生无不挥泪流涕,感叹唏嘘。一曲弹罢,嵇康无限感慨地说:“这《广陵散》如今就要绝响了....”.
正因为《广陵散》描写了以臣弑君的斗争精神,而音乐又不具有传统美学思想所要求的“中正平和”之声,所以被历代封建卫道士视为大逆不道而予以谩骂、禁止,甚至将乐谱烧毁。但这些都无损于《广陵散》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也阻止不了它的广泛流传。至今,这首铿锵激越的曲子仍是古琴的重要传统曲目之一。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2分)
①浩如烟海:
②激昂慷慨:
2.摘抄文中形容《广陵散》乐曲特点的四字词语。(1分)
3.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X”)(4?分)
(1)《广陵散》乐曲具有传统美学思想所要求的“中正平和”的特点。(
)
(2)《广陵散》记载的是东汉时期聂政杀秦王替父报仇的故事。
(
)
(3)嵇康弹奏《广陵散》慷慨就义,更为这首曲子增添了悲壮的色彩。
(
)
(4)嵇康不肯教人弹奏,后来乐谱又被烧毁,所以说《广陵散》失传已久了。(
)
4.嵇康临死前为什么要弹奏《广陵散》??(2分)
5.你最喜欢听的乐曲是什么?为什么喜欢??(2?分)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
十、习作。(30?分)
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有哪些方面的事例能证明你的这个优点?哪些内容先写,哪此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先编写一个提纲,然后动笔。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