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一元一次方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1.内容
方程概念;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建立方程模型。
2.分析
方程是初等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方程的出现是从算术方法发展到代数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志。方程随着时间的需要而产生,它具备了“含有未知数”特征的等式,它使得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与未知数通过等式连接起来。列方程描述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解方程使问题中的未知数转化为确定的解,这种以方程为工具解决问题的思想即“方程思想”,它在本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方程的概念,方程思想。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
1.目标
(1)了解方程的概念。
(2)通过列方程的过程,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的意义,体会由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从而体会方程思想。
2.分析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知道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能准确判断一个等式是否为方程。
达成目标(1)(3)的标志是:学生通过尝试用算式和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方程的优越性,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方程模型并认识它的结构特征的过程,体会出方程是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并在运用的过程中对方程思想有更深入的体会。
学习目标确定为:1、对算式到方程,数到代数有初步体会;2、知道什么叫方程;3、能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方程。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小学,学生已经习惯了用算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对于如何设未知数,如何寻找相等关系,如何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相等关系,虽然已经有所接触,但是还不够熟悉,从算术方法过渡到代数方法的思维转变还是有一定困难。因此,本节课教学时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引领。通过思考,让学生比较算术方法和代数方法,体会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优势,从而更重视对方程的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从列算式到列方程的思维习惯的转变。
四、设计思路
按我校自主创建的“三?三”制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思路是: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引言部分的知识,温故知新明确本章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和本课时学习目标。第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此过程由三个自主探究展示解惑、一个观察思考、定义方程、感受过程和课中小结等活动完成,体会算式到方程,数到代数的进步,明确了方程的定义,用简明的三个字“设、找、列”归纳出列方程的基本步骤,同时渗透建立模型的思想。第三,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小练习巩固方程的概念,通过目标检测检验目标达成情况。最后,通过小结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温故知新导入→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目标检测→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本P77内容,明确以前学过哪些知识?本章将要学习哪些知识。
问题1:七年级3班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60%,男生有20人,请问七年级3班共有多少人?(列出式子、方程即可)
(同桌分工:1人用方程,1人用算式解决后,互相交流。)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
设计意图:本题学生很容易用算术法和方程来解决,问题2很难用算术方法来解决,比较问题1和问题2让学生产生心理落差,从而体会学习方程的必要性。
问题2:
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意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客车比卡车早1h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长?(列出式子、方程即可)
(同桌分工:与问题1分工相反,1人用方程,1人用算式解决
后互相交流、展示。)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问题2用算术解法不容易解决,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学习新解法的必要性。
思考1: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行程问题,用未知量表示路程、时间、速度,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也可以表示数量,找出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所在。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分析问题。体会一个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往往不止一个,所以列出方程的角度不是唯一的。
2.比较方法,明确意义
思考2:
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数,而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也就是说,在方程中未知数(字母)可以和已知数一起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3.定义方程,感受过程
问题4
你能归纳出方程定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等式的特征,给出方程的定义。
学生归纳出定义之后,教师提问:方程要满足几个条件?
教师强调:方程的两个条件:(1)必须含有未知数,(2)必须是等式,两者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这是首次正式给出方程的定义,虽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简易方程,但没有严格定义过,所以关于定义教师要做一定的强调。
4.
巩固方法,归纳列方程的步骤
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4=24)
(2)一台计算机已经使用1700h,预计每月使用150h,经过多少个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h?(150+1700=2450.)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52%-48%=80.)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代表分析并展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学习,让学生再次熟悉列方程时的设未知数、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归纳出列方程的步骤方程的定义奠定基础。
5.归纳总结,巩固发展
通过例1的学习,你能归纳出列方程的步骤吗?
设——
找——
列——
师生活动:学生针对上面的问题做进一步思考、归纳,教师帮助学生规范语言,并展示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列方程的步骤。
6、目标检测: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1)
环形跑道一周长400m,沿跑到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m?
(2)
甲种铅笔每支0.3元,一种铅笔每支0.6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
(3)
一个梯形的下底长比上底长多2cm,高是5cm,面积是40,求上底长。
(4)
用买10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5个小水杯,大水杯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列方程的基础步骤,在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渗透建立数学模式的思想方法。
7.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一下问题: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主要内容。
(2)对照目标把你认为达到的目标打√。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归纳,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8.布置作业
(1)课本第83页第1、2、5、6题。
(2)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五、板书设计
3.1.1
一元一次方程
正板书
副板书
1、从算式到方程
数——代数
2、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学生和老师演练
3、列方程的基本步骤:
设——未知数
找——等量关系
列——方程(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相等关系)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