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化学九年级上期末复习专题:第7章 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京改版化学九年级上期末复习专题:第7章 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2-01 22:2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
第1题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铁丝生锈后生成铁锈的质量(  )
A.大于铁丝的质量  B.小于铁丝的质量  C.等于铁丝的质量  D.无法确定
第2题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的发现使得化学科学由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发展。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改变的是(  )
A.原子的种类  B.分子的数目  C.原子的数目  D.元素的质量
第3题
下列对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表示参加反应的物质和生成的物质
B.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学计量数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C.表示化学反应的条件
D.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第4题
SO2通入I2的水溶液中生成硫酸和氢碘酸(HI):SO2+I2+2H2O?H2SO4+2HI,可用此原理来测定空气中的SO2含量。上述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是(  )
A.SO2  B.I2  C.H2O  D.HI
第5题
关于化学反应2X+Y?2Z的叙述正确的是(  )
A.Z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B.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质量比是2∶1∶2
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若a g的X完全反应生成b g的Z,则同时消耗(b-a)g的Y
第6题
4.6 g某化合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 g二氧化碳和5.4 g水。下列对该化合物组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C.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第7题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图7-4-1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7-4-1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
B.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D.乙、丙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第8题
下列化学方程式能正确表示所述内容的是(  )
A.酸雨形成原因:CO2+H2O?H2CO3
B.酒精燃烧:C2H6O+2O22CO2+3H2O
C.湿法炼铜:2Fe+3CuSO4?Fe2(SO4)3+3Cu
D.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NaHCO3+HCl?NaCl+CO2↑+H2O
第9题
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功能。纳米二氧化钛(TiO2)参与的光催化反应可使吸附在其表面的甲醛等物质被氧化,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正钛酸(H4TiO4)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失水可制得纳米Ti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醛对人体健康有害
B.纳米TiO2添加到墙面涂料中,可消除甲醛
C.纳米TiO2与普通的TiO2的性质、功能完全相同
D.制备纳米TiO2的反应:H4TiO4TiO2+2H2O
第10题
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0 m 16 14
反应后的质量(g) 4 6 60 50
A.m的数值为64
B.X、Z是反应物,Y、W是生成物
C.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4
第11题
在M+RO2?2N的反应中,RO2为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是44。已知1.2 g M完全反应生成 5.6 g N。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
B.N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
C.参加反应的RO2的质量为4.4 g
D.2.4 g M与5 g RO2反应生成7.4 g N
第12题
实验室用8 g KMnO4放在试管里加热制O2,反应一段时间后,称得剩余物质的质量为7.4 g,则剩余物是(  )
A.KMnO4、K2MnO4  B.K2MnO4  C.KMnO4、K2MnO4、MnO2  D.MnO2、K2MnO4
第13题
(14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三者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三种小球分别代表氢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
(1)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图7-4-2 所示:
图7-4-2
①从微观角度看,B中每个分子由________个原子构成。
②从宏观角度看,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表示单质的是______。
(2)在一定条件下,A和B发生化学反应生成E和F,其微观示意图如图7-4-3所示:
图7-4-3
若F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F的化学式为________,该反应中生成的E和F的质量比为________。
第14题
(10分)有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3Fe+2O2?Fe3O4
②CH4+2O2?CO2↑+2H2O
③Al+O2?AlO2
④NaOH+CuSO4?Na2SO4+Cu(OH)2↓
其中:
(1)化学式写错的是________;(填编号,下同)
(2)未配平的是________;
(3)未注明反应条件的是________;
(4)“↑”或“↓”使用不当的是________。
第15题
(10分)现有下列物质:水、铁丝、氧气、硫、高锰酸钾,从中选出物质,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1)物质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
(2)有两种气体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燃物质,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种物质受热分解生成三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题
(15分)为了测定蜡烛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7-4-4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先分别称量装置Ⅰ中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按图7-4-4连接好装置;点燃蜡烛,同时从a导管抽气;一段时间后熄灭蜡烛;再分别称量装置Ⅰ中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
图7-4-4
(提示:浓硫酸只吸收水,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固体既可以吸收水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实验数据如下表:
蜡烛 装置Ⅱ 装置Ⅲ
反应前的质量/g 15.8 182.3 212.2
反应后的质量/g 14.4 184.1 216.6
(1)该实验中测得水的质量为________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2)由该实验数据计算,蜡烛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
(3)理论上,装置Ⅱ和装置Ⅲ增加的总质量大于蜡烛减少的质量,其原因是 。
(4)该实验能否准确测出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题
(15分)如图7-4-5所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的相关数据如下表。
气体发生装置内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前 35.6 g
反应后 34.8 g
图7-4-5
(1)反应中二氧化锰对反应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g(结果精确到0.1 g,下同)。
(3)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