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长度单位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长度单位 -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2-02 12:0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数学
年级/册
二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以往的数学教学关于“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的探究一直以来都是盲区,都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对于“为什么用尺子量? ”的问题没有探究,关于长度单位的前生没有了解,学生就根本感受不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难点分析
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再加上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对古人的“长度单位”认识较少,对于直尺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时,注重让学生先认识古人计量长度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经历长度单位这一知识的前生,再让学生尝试用古人的方法计量课桌的长,发现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再次测量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两次冲突,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的兴趣,为后续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你知道在古时候人们想知道这块大石头,这块布和这根竹竿有多长,该怎么办吗?
师:古时候没有现在精细的测量工具,古人便借助身体的一部分去测量,用两臂伸直的长度作为标准测量这块大石头的长,这块大石头大约有2个两臂伸直的长度. 古人把两臂伸直的长度称为庹,(让学生一起做手势体会1庹)这块大石头大约有2庹。
师:我国古书《孔子家语》中有“布手知尺”的说法,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长度为1拃,也就是一尺。(让学生一起做手势体会1拃)用拃的长度作为标准测量这块布的长,这块布大约7扎长.
师:用脚的长度作为标准测量这根竹竿的长,这根竹竿大约5个脚长.
师:还可以用步长进行测量?
师:你们知道吗?刚刚我们提到的庹、拃、脚长、步长都是古时候人们用的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的长度单位,让学生知道“长度单位”这个知识的前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统一长度单位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1)、选定标准。
师:你们想不想也借助身体的一部分测量一下课桌的长呢?如果让你用身体的一部分测量课桌的长,你打算怎么测?
师:用庹、拃、脚长、步长测量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明确测量时与课桌的一端对齐,做标准的物体要首尾相连,与要测量的物体的边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为后续学习用厘米量做好铺垫。]
师:那我们四人一小组,每人选择一种测量标准,来测量课桌的长。我们小组先商定一下每个人选择哪一种,再进行测量。
(2)、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
(3)、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师:能用老师给你的模式汇报一下你们测量的结果吗?
(4)、提出质疑,思考讨论。
师:咦,咱们班的桌子不一样长吗?既然咱们班的课桌一样长,那为什么你们小组四个人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师:你们选择了不同的长度单位做测量标准,测量结果也就不同了。
师:刚才选用拃测量的同学,你们测量的结果与刚才那位同学汇报的一样吗?都选用的是拃为什么你们的结果也不一样呢?那选用脚长测量的同学呢?
师:看似都选择了拃或脚长,但是我们的手和脚有大有小,也就是一个单位的长度是不同,测量同一个物体,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5)、归纳。
师:刚才我们测量的是同一长度,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可是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我们发现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作标准测量同一个长度,测量的结果不同。(板书:不同的物体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结果却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得出测量的结果与事实不符的结论,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初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测量不同长度。
(1)、选定标准。
师:古人借助身体的一部分去测量,我们可不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呢?能不能用数学书的长边去测量课桌的长?用铅笔盒可以吗?还可以用什么?接下来我们要来测量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你看看可以用什么做标准?在进行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注意无论是用一一个一个摆放实物的方法,还是用一个实物依次移动测?量的方法,开始测量时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而且与要测量的物体的边放平摆直,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再次为后续学习用厘米量做好铺垫。]
师:请同桌两人,一人选用胶棒测量数学书的短边,一人选用荧光笔测量数学书的长边。
(2)、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
(3)、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师:请同学来汇报你测量的结果。
(4)、提出质疑,思考讨论。
师: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一样长吗?为什么都用了2根?
师:你用的是胶棒,测的是数学书的短边。你用的是荧光笔,测的是数学书的长边。
(5)、归纳。
师:因为选用的胶棒和荧光笔不一样长,也就是选用不同长度的物体做标准去量,所得的测量结果和实际不符。(板书:不同的物体作标准测量不同一长度,结果有可能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引起认知冲突,进一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比较思考
(1)、提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两次测量,第一次测量同一长度的物体,得到的结果应该相同却不同;第二次测量的不同长度的物体,得到的结果应该不同却相同,结果都与事实不符,其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在测量的时候,选择不同单位长度的物体作标准进行测量比较,结果都与事实不符。
(2)、归纳问题。
师:请你们都用小正方体测量数学书的短边,看看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度?这次你们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应该选择相同长度的物体作标准,也就是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板书: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思考,让学生的认知冲突更加激烈,从而达到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认知共识,进而认识长度单位的作用,为长度单位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4、估一估,量一量
师:我们现在明白了,在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时候应该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下面来测量曲别针、橡皮、小刀和蜡笔的长度,我们可不可以选择这个小正方体的棱长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呢?
师:先估一估这个曲别针、橡皮、小刀和蜡笔,大约有几个小正方体长?再同桌两人量一量。
[设计意图:培养估测意识。在学生理解了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后,给学生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活动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距,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估一估,量一量。
一支圆珠笔芯大约是几个小方格的长?
一支铅笔大约是几个小方格的长?
[设计意图:提供的方格纸中的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有助于学生直观估计,而且为认识几厘米和用厘米量的教学做好铺垫。]
2、请你选用同一物体量一量生活中以下物体的长度。
(课桌宽、黑板长、教室宽、一块地板砖长)
师:完成刚才的测量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每一次的测量都需要拿一个物体做标准,是不是有些麻烦?如果选择的物体太长或太短,测量起来也不方便,只能得到是几个这个物体的长,却得不到准确的数量,那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再次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进行实际练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在明白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感受用物体做标准进行测量很麻烦,而且得不到准确的数量,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必须要使用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为下一节课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做好铺垫。]
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统一长度单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数学书的长宽,路程的远近都离不开长度的计量,当然离不开长度单位了,在测量和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厘米。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基础上,了解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