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 17《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体味“天门山”的壮观景象,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首诗中,诗人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学生较难感受,因为这高于三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通过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2.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隔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长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指名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4.提到“借景抒情”,在古诗词中,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抒情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这首诗极其成功的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惟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
配乐朗读。
小结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全班配乐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