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四单元
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人物中被称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是(
)
A.蔡元培
B.胡适
C.鲁迅
D.陈独秀
2.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的文学革命
(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3.鲁迅以新文学的形式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由此可知,鲁迅(
)
A.反对迷信
B.反对封建王权
C.反对愚昧
D.反对封建礼教
4.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共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徐中约说:“《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该学者评述的是哪一运动(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6.下表是1917-1921年《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的分类统计,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推论是(
)
主题
介绍马克思主义
介绍西方习俗
国事要闻
文章数量(篇)
36
5
30
A.《新青年》重点宣传马克思主义
B.《新青年》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唯一平台
C.《新青年》的撰稿人全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国事要闻
7.吴玉章在回忆五四运动时说:“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府、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这段话说明五四运动(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富有彻底的斗争精神
C.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依靠上层社会的力量
8.下列说法中哪一个不是“五四运动”取得的成果(
)
A.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B.中国代表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C.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D.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9.五四运动爆发后,有学者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一观点主要肯定了五四运动的(
)
A.爱国主义精神
B.民主科学精神
C.民主法治精神
D.民主革命精神
10.一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工作实际上始于五四运动,将建党工作起点定于五四运动,其依据是(
)
A.五四运动开始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B.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C.五四运动初步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
D.五四运动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11.史学家金冲及指出:“五四运动后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中国先进思想界的主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五四运动称为(
)
A.群众性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国人抗议不平等条约的斗争
C.工人阶级反抗北洋军阀的尝试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新文化运动后期
C.五四运动以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13.他在“黑暗的中国”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火炬,如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率先在一片荒原上披荆斩棘地开出一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共产主义者,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他指的是
(
)
A.李大钊
B.毛泽东
C.陈独秀
D.鲁迅
14.中共元老谢觉哉1921年6月29日的日记记载:“午后六时叔衡(何叔衡)前往上海,偕行者润之(毛泽东)。”据此分析二人前往上海的目的是(
)
A.投身五四运动
B.参加中共一大
C.征讨北洋军阀
D.进行战略转移
15.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把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此时,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机构是(
)
A.中央局
B.中华全国总工会
C.中共中央
D.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15分)20世纪初,在中国布满阴霾的天空中,起了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这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让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认识?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历程谈谈图1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3)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1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前夜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
(1)五四前夜,邵飘萍向学生代表报告了一个怎样的消息,使“群情激愤”?
(2)当时北京大学的学生接受了哪些西方思想?北京大学曾是哪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阵地?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前期哪个社会群体是运动的主力?
材料二
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是真正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吴玉章
(4)五四群众运动使得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哪个阶级的伟大力量?随后,这些知识分子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材料二
1919年6月3日,北洋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义愤。工人、商人也参加到示威游行中来。……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西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8年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后期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是哪一社会群体。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对前两问的回答,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19.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上面两幅图片与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有关。请问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是什么?
(2)与“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有关的重要人物是“南陈北李”。请问“南陈北李”指的是谁?他们与“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有什么关系?
(3)“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4)图2体现了什么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
1.D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被毛泽东被誉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2.A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沦》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题干中以颁布法令的形式来推广白话文,表明了当时的文学革命取得了重大突破。
3.
D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故选D。
4.C题干给出的“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共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表明李大钊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5.D依据所学,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文学革命。由“《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可知评述的是新文化运动。
6.A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有36篇,数量最多,表明《新青年》重点宣传马克思主义,故A正确。
7.A据材料“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可知,这段话说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8.B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A、C、D均排除。
9.A由材料中的“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可知肯定了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故A正确。
10.B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11.D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表现出伟大的力量,所以五四运动后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中国先进思想界的主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符合题意。
12.B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看到了曙光。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因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
13.A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故A符合题意。
14.B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和党的中心工作,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这样,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B符合题意。
15.D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工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16.答案:(1)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陈独秀、胡适;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前期,他首先提出了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等。
(3)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因此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1)由材料一中“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
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第一小问分析图片可知,图1是陈独秀,图2是胡适。第二小问从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首次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等方面回答即可。(3)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和对新思想的传播方面诠释思想解放。
17.答案:(1)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无视中国的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2)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
(3)学生。
(4)工人阶级。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解析:(1)1919年5月3日,邵飘萍报告了巴黎和会七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无视中国的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的消息。这使得“群情激愤”,随后,北京学生开始举行游行示威,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五四运动前期学生是运动的主力。
(4)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知识分子走向工人群众,组织各项活动的事例。
18.答案:(1)宣传马克思主义。
(2)工人阶级。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工人阶级的壮大;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进行回答。
据材料二中“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可知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主力转变为工人阶级。
(3)通过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从这三方面进行回答即可。
19.答案:(1)中国共产党成立。
(2)陈独秀和李大钊;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4)红船精神。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陈”是指陈独秀,“北李”是指李大钊;第二小问实际考查陈独秀、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4)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期间,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遂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图2体现了红船精神,可从创造性、坚持性、奉献性等方面解读“红船精神”的内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