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汉川市官备塘中学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燃烧的条件探究》能力提升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汉川市官备塘中学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燃烧的条件探究》能力提升卷(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2-02 09:4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燃烧的条件探究》能力提升卷
1.重庆是火锅的“故乡”,最近纸火锅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纸火锅的材料是普通的纸,使用时不会被点燃的原因是(
)
A.纸火锅里的汤使纸与空气隔绝
B.纸火锅被加热时使纸的着火点升高了
C.纸火锅的纸不是可燃物
D.纸火锅里的汤汽化时吸热,使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
2.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下列情况能发生燃烧的是(
)
A.白磷置于80℃的水中
B.白磷置于10℃的水中并通入氧气
C.白磷置于80℃的水中,并通入氧气.
D.白磷置于10℃的水中.
3.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A.没有达到着火点
B.无水酒精是液态
C.没有与氧气接触
D.无水酒精挥发快
4.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5.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6.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
A.增大可燃物的温度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7.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的船舱里装滿了供战马吃的草料,航行途中突然草料着火,整个战舰瞬间变为火海。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草料舱没有氧气
B.草料舱通风不好
C.草料发生缓慢氧化积累了大量的热
D.草料温度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
8.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B.增大氧气的密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
9.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B.燃烧会伴随发光、放热现象
C.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了更充足的氧气
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10.锅炉烧煤时用鼓风机将煤粉吹起,形成沸腾状燃烧。其目的是(  )
A.可以使煤成为绿色燃料
B.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如二氧化硫等)
C.可以降低煤的着火点
D.能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充分燃烧
11.学校食堂,为了让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正确合理的措施是(
)
A.增加煤的用量
B.粉碎煤块
C.提高锅炉的耐热性
D.减少空气通入量
12.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不如火柴梗水平放置或略向下放置燃烧得旺,其原因是
A.火柴梗着火点低
B.空气中氧气不足
C.火柴梗跟氧气接触面积小
D.火柴梗的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13.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可燃物要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火要虚”的目的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4.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5.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最确切的是(

A.燃烧一定是化合反应
B.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不能燃烧
C.可燃物不进行点火是不可能燃烧的
D.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16.生活中有人通过放飞孔明灯(如图)祈福.孔明灯燃烧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着火点约170℃)灯罩却不会被点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孔明灯升空是因为产生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小于空气密度
B.灯罩没有燃烧是因为灯罩不是可燃物
C.灯罩没有燃烧是因为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放飞孔明灯应避开加油站、机场、森林等易爆场地
17.
目前,
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
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
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8.
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白磷是可燃物,红磷不是可燃物
B.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C.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
D.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
19.土星是太阳系里的气态行星,约含有92.4%的H2、7.4%的He和0.2%
的CH4等,平均温度为-150
℃。它没燃烧成火球的原因可能有:①
可燃物种类太多,②氦气含量太高,③没有适宜的温度,④没有支持
燃烧的氧气。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
A.柴禾是可燃物
B.散热的速度快
C.柴禾和空气能充分接触
D.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21.关于燃烧认识错误的是(
)
A.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B.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煤燃烧是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和光能
22.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
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23.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24.白磷可以在空气中发生自燃,下列因素不属于其发生燃烧条件的是(
)
A.
空气中有氧气
B.
一定条件下白磷转化为红磷
C.
白磷是可燃物
D.
白磷缓慢氧化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25.能使煤燃烧更充分的措施是(

A.减少空气通入量
B.充分利用热能
C.块状煤碾成粉末
D.净化尾气
26.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27.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B.①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对比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28.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
℃,图1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
图1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29.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一结论的是
(  )
30.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
31.你能说出下列成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1)钻木取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煽风点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火不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杯水车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釜底抽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科学地利用燃烧反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1)煤的主要成分是碳,请写出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
(2)做饭时,锅底出现黑色物质,需要调____(填“大”或“小”)炉具或灶具的进风口,使燃料充分燃烧;
(3)请写出成语“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____;
(4)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是____。(写出一条即可)
33.《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使火烧得更旺。
34.化学活动课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如下图所示),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了几滴水,脱脂棉立刻燃烧起来。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的产物只有两种,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可知,过氧化钠(Na2O2)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   ,反应   (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另一种产物必含的元素是   。?
(3)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5.化学课上我们曾经观察过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2)该实验主要利用了铜片良好的________性。
(3)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
(填序号)。
A.作反应物 
B.隔绝空气 
C.升高温度
36.如图A、B、C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种气体,分别将集气瓶按照如图方式倒扣住点燃后的蜡烛和白磷。
(1)A中的蜡烛会立即熄灭。
(2)B瓶中的蜡烛突然十分明亮,一段时间后,该蜡烛也渐渐熄灭,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____
A
氧气耗尽
B
温度降低
C
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
D
蜡烛着火点改变
(3)C瓶倒扣住足量的白磷后,再往烧杯中倒入80℃的热水,出现的现象是___
37.学好化学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各种现象,更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大火无情,不过火灾的发生并非偶然,此前就已警钟敲响。由此联想到,人人都应懂得一些防火知识,掌握一些自救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___。
(2)由于现在装修材料的大量使用,室内发生火灾时会产生不少有害气体。如果室内发生火灾,可用湿棉被盖在身上,并用湿毛巾或湿口罩捂住口鼻,采取______(填“站立”或“弯腰或匍匐”)的姿势迅速逃离火场。其中用湿毛巾或湿口罩捂住口鼻的作用是________;
根据灭火的原理,请你说明湿棉被盖在身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内容
步骤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
【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

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澄清石灰水,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推入适量H2O2溶液
推入适量H2O2溶液
(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1)如图甲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乙)与图甲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欲使图乙中的红磷燃烧,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__________后再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竖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丙),结果观察到“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内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
(4)“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用脱脂棉包裹好过氧化钠(Na2O2),往棉球上滴水即可看到“滴水生火”的奇观,因为过氧化钠遇水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但小明在一次表演中因为滴水过多没有成功,试分析没有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