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的原理》能力提升卷
1.
用家庭燃气炉灶炒好菜后,要熄灭火焰的方法原理是(
)
A.吹灭火焰,使燃气与空气隔绝
B.关闭出气阀,使可燃物迅速与O2隔离
C.喷水降低燃气温度至自身着火点以下
D.关闭出气阀,使温度降到其自身着火点以下
2.
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火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
A.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B.降低石油着火点
C.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D.用沙子扑灭
3.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正确的是(
)
A.进入地窖前——先做灯火试验
B.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
C.人体适量补钙——防止患甲状腺疾病
D.森林大火的灭火原理——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4.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制作防火涂料的新工艺。该涂料是用含有淀粉的植物性废料加工成的无色糊状物。发生火灾时,这种涂在房屋楼板表面的涂料就会转变成一种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起到防火的作用。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能防火的原因是(
)
A.可以燃烧
B.隔绝了氧气
C.改变了楼板的着火点
D.清除了可燃物
5.下列灭火方法中,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这一原理的是(
)
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
C.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6.英国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陶瓷砖,砖里压入了一定量的氦气和二氧化碳。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抑制和扑灭火焰。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
)
A.清除可燃物???????B.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D.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7.下列灭火措施或逃生方法合理的是( )
A.酒精灯打翻在实验桌上着火时用沙子盖灭
B.图书室内的图书着火时用水浇灭
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遇森林着火时向顺风方向逃跑
8.下列灭火方法依据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的是( )
①吹灭蜡烛;
②釜底抽薪;
③柴草着火用沙土盖灭;
④汽车着火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木材着火用水浇灭;
⑥油锅着火马上盖锅盖.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9.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C.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D.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10.下图中利用“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熄灭蜡烛的是( )
11.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
灭火实例
灭火原理
A
住宅失火时,消防队员用水灭火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
C
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
D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12.下列混合物遇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氢气和空气
B.一氧化碳和空气
C.混有面粉的空气
D.二氧化碳和空气
13.为保证旅客的安全,交通部门规定: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座车船。以下物品,不准随身携带的是:①蔗糖
②酒精
③烟花鞭炮
④汽油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
A.打电话报警
B.打开门窗通风,并关闭煤气阀
C.开灯,仔细检查泄漏源
D.向室内喷水,溶解石油气,防止燃烧
15.下列有关灭火方法和对
应原理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燃烧的酒精灯打翻洒到桌面上并燃烧起来,用湿布覆盖——降低温度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C.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D.家具着火用水泼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6.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是
(
)
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透气
D.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排气
17.11月15日,上海市高层住宅发生特大火灾,58人葬身火海,灾难震惊全国。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
)
①退到卫生间暂避
②用湿毛巾捂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④封闭房门⑤跳楼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8.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
)
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阻止石油喷出
D.设法降低油井的温度.
19.下列灭火的方法不恰当的是(
)
A.不慎打翻酒精灯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B.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石油油井着火,用大量的水扑灭
20.二氧化碳灭火的主要原因是
(
)
A.它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且密度比空气大
B.它能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且能降低该物质的着火点
C.通常状况,它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小
D.通常状况,它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21.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
)
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使大火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
22.当危险发生时,以下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
A.室内发生火灾时,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煤气泄漏时,打开电灯检查漏气管道
C.发现有人触电时,立即用手把触电者拉开
D.地震发生时,在底楼的同学快速跑到空旷的地方
23.下列灭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电器短路着火,未切断电源直接用水浇灭
D.家中燃气泄漏着火,关闭燃气阀门
24.下列灭火原理与“釜底抽薪”相同的是
(
)
A.锅内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C.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灭火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24.2019年3月,四川省凉山州境内发生森林火灾。灭火过程中,突发林火“爆燃”,导致多名扑火英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设置隔离带是为了清除可燃物
B.山风带入冷空气,能使林火熄灭
C.人工降雨能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D.林火“爆燃”可能是地表腐质层释放出大量可燃性气体所致
25.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
A.
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氧气
D.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隔绝氧气
26.下列灭火方法不合理的是
( )
A.电器着火——用水泼灭
B.森林着火——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C.身上着火——就地打滚压灭
D.酒精灯内的酒精不慎洒出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27.下列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
( )
A.扇灭——隔绝氧气
B.剪掉灯芯——隔离可燃物
C.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
D.用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28.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C.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石灰石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D.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9.如图所示将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网罩罩在一支燃着的蜡烛的火焰处,一段时间后,蜡烛火焰熄灭,其熄灭的原因是
( )
A.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B.清除了可燃物
C.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隔绝了氧气
30.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
电烤炉着火时,用水浇灭
C.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D.
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31.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发现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排气
B.
公共场所做到人离电断
C.
酒精灯洒出的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D.
加油站、面粉厂等地严禁烟火
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
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
甲烷是最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D.
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33.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兔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34.下列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 )
A.扇灭——隔绝氧气
B.剪掉灯芯——隔离可燃物
C.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
D.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35.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该混合物后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其主要原因是( )
A.玻璃棒具有神奇的功能,可使酒精灯被点燃
B.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C.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
36.森林初发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引发爆炸将火扑灭。关于爆炸灭火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爆炸使燃烧处暂时缺氧
B.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炸起的沙土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37.下列灭火方法中,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这一原理的是( )
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
C.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38.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水能灭火,所以电脑一旦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点燃H2与O2的混合气体可能爆炸,但点燃煤气与O2的混合气体不可能爆炸
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39.下列是生活中的一些灭火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因。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____________;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___________;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方的树林砍掉形成隔离带__________。
40.巧用你身边的灭火剂:我们每天都与火打交道.一旦发生火灾,如发现及时,方法得当,用较少的人力和简单的灭火器材就能很快地把火扑灭.我们身边就有不少“灭火剂”,如湿布、冷食油、锅盖、茶杯盖或小碗碟盖、颗粒盐或细盐等,利用它们,我们能扑灭或控制小火,防止恶性事故的发生。
(1)锅盖、茶杯盖或小碗碟盖、湿布等将火盖灭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着火的锅可以从侧面倒入冷食油也能灭火,其原理是:________;
(2)网传氯化钠在高温火源下,迅速分解为氢氧化钠,通过化学反应吸热也能灭火.用你所学的知识分析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
(3)灭火原理其实就是控制燃烧的条件,燃烧的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1)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
,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
。
(2)着火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跑离着火区域逃生,理由是_
_(选择序号填空)。
A.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
B.湿毛巾会吸收CO
C.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42.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打开K1,观察到蜡烛________________;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闭K1、打开K2,观察到蜡烛缓慢地熄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下面是生活中的一些灭火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1)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 ? 。?
(2)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方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
44.试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
(1)釜底抽薪:
。?
(2)火上浇油:
。?
45.发生下列情况时,应采用什么方法灭火?说明理由。
(1)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
。?
(2)炒菜时油锅着火:?
。?
46.随着对“火”的认识和使用,人类能够更好地改造自然、改善生活。
(1)如图甲所示,古人“钻木取火”过程中,快速搓动木棍使底部的干草着火,从“燃烧条件”分析:“钻木”为干草燃烧提供的条件是 。?
(2)形状大小相同的木炭在下列气体中燃烧的现象如表所示,回答问题:
①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是 。?
②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根据表中信息,写一条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 。?
④木炭在臭氧(O3)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如图乙所示,1860年英国化学家法拉第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经研究:子火焰中燃烧物为石蜡蒸气。
①蜡烛能产生子火焰这一现象,证明石蜡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写一点,下同),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②该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导气管不宜太长,其原因是 。?
(4)双燃料汽车的燃料是汽油和天然气。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天然气替代汽油作燃料的优点是 (写一点)。?
(5)发生火灾时,对于被困人员来说,下列做法正确的有 (填标号)。?
A.尽可能迅速找到安全出口撤离
B.烟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火势较大时,乘坐电梯快速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