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2 17:3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17课
辛亥革命
统编高中
第五单元
新知导入
1911年10月9日下午3时,革命党人正在汉口俄租界秘密机关内配置起义用的炸药,一顿操作下,意外发生了,大火熊熊燃起。湖广总督瑞澂闻讯对武汉地区革命党人的秘密机关进行了严密的搜查,逮捕并处决了一批革命党领导人。经过一整夜的搜捕,紧张的革命局势似乎已被瑞澂平定。就在瑞澂得意之际,局势突然急转直下。
10日晚8时许,一声枪响划破了夜空——
新知讲解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狭义:
广义:
性质:
第一次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知讲解
1899年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新知讲解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即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2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
?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2、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发展原因:
(1)甲午战争后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2)社会上实业救国的热潮
(3)清末新政奖励工商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基础: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发展原因:甲午战争后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清末新政奖励工商
社会上实业救国的热潮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
民主共和的思想进一步传播
5.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清末新政(1901年)
新知讲解
编练新军
预备立宪
奖励实业
废除科举
选派留学
1906
1906
1903
皇族内阁
1911
1905
1901年《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钦定宪法大纲》
1908
请愿运动
1910
癸卯学制
1904
刘坤一
张之洞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清末“新政”1901--1911
慈禧太后
教育: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
军事:编练新军
经济:奖励实业
政治:改革官制
1906年实行预备立宪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编练新军是清末新政的内容之一。清朝统治者想依靠这些新军来镇压革命、维护统治,然而多数地区的新军却成为革命党人活动的对象,是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的主要战斗力量,与清朝统治者原来所设想的完全相反。
1905年废除科举后,那时的知识分子已失去了旧日安身立命的途径,只有另谋出路,有的出洋留学,有的转入国内新式学堂,还有的投笔从戎成为新军。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科举制社会整合作用小释
新知讲解
废除科举制后的消极影响
科举制废除是中国社会此后持续动荡的重要原因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兴办学堂,选派留学生成效
1905-1906年留日达到高潮。保守估计,清末十年中国留日学生总数不下5万人。以师范、教育、军事、法政为最多,理工科较少。
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崛起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新知讲解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基础: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民主共和的思想进一步传播
5.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资产阶级革命派
(1)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邹容、宋教仁、黄兴、秋瑾、徐锡麟
(2)革命组织
新知讲解
建立
宗旨
地位
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2)革命组织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1894年檀香山
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1905年日本东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推翻清政府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积极意义: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
新知讲解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基础: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民主共和的思想进一步传播
5.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7.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浙皖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起义
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
孙中山.黄兴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序号
年份
起义名称
1
1895
广州起义
2
1900
惠州起义
3
1906
萍、浏、醴之役
4
1907
黄冈之役
5
1907
惠州七女湖之役
6
1907
安庆之役
7
1907
钦廉之役
8
1907
镇南关之役
9
1908
云南河口之役
10
1910
广州新军之役
11
1911
黄花岗之役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与妻书》
新知讲解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基础: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民主共和的思想进一步传播
5.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7.军事基础:
8.有利时机:保路运动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导火线: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
二、武昌起义
孙中山当时正在美国,他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便思考要不要回国参加战斗。
经过再三考虑,他认为自己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应该在海外展开外交活动,断绝清政府后援。
思考:不满于清政府的社会群体有哪些?
孙中山对列强的态度?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2.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共和政体
(2)颁布《临时约法》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直接目的,根本目的:
内容:①主权在民
②人人平等
③自由权利
④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新知讲解
内容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1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3、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4、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5、实行责任内阁制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
目的
意义
新知讲解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与措施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方面
焚毁刑具
停止刑讯
通令保护华侨
禁止贩卖华工
严禁买卖人口
禁止蓄奴
奖励和保护工商业;
鼓励人民兴办实业;
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
各省成立实业公司
废除清朝苛捐杂税
学校不拜孔子;
不读四书五经;
教科书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
提倡“自由、平等、友爱”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谓;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促进了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新的变化。
新知讲解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施压
攻陷汉口
、汉阳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封济锁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革命阵营
清政府
软弱妥协
①列强支持袁世凯;
②袁世凯威胁利诱;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
施压
(2)结果:
新知讲解
孙中山:“予三十年如一日之恢复中华、创立民国之志,于斯竟成。”
1.意义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国家的权力归属发生了什么变化?
政体的变化?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
三、辛亥革命的评价
新知讲解
1.意义
Q1:国旗上的龙和五色分别象征什么?
Q2:国歌的内容分别表达了什么主题?
(2)思想:
巩金瓯[ōu],
承天帱[chóu],
民物欣凫
[fú]藻,
喜同袍,
清时幸遭。
真熙皞
[hào],
帝国苍穹保,
天高高,
海滔滔。
——清末“国歌”严复作词
亚东开化中国早
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
民国荣光
锦秀山河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
巩固满清封建统治
解放思想,文明开化
(3)风俗文化:
新知讲解
(3)风俗文化: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新知讲解
(4)经济:
指出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止,民族资本主义在万元以上的厂矿约七百家,资本总额一亿三千余万元。1912年到1919年建成厂矿四百七十余个,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元以上。
——龚方铎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
新增资本的规模和速度空前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新知讲解
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
2.局限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Q1: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是什么?
Q2: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性质是否发生变化?
新知讲解
2.局限
*缺乏科学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纲领
孙中山主要得到了海外的中国商人和洗衣工人的支持。在国内,只有少数学生和商人受到他的思想的影响,而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
——美国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
*中国同盟会组织不够严密
*未发动广大民众
新知讲解
(辛亥革命)把具有悠久历史的封建传统社会引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轨道,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迈入现代社会的转折点。
——张宪文
政治上: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
法制上: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法制近代化;
经济上: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上: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习俗上:破除封建陋习,促使社会文明开化。
民主化
工业化
法制化
开明化
文明化
新知讲解
辛亥革命的功绩
课堂小结
一、背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背景、内容、认识
(革命派队伍壮大)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革命团体、革命政党、革命纲领、武装起义
3.预备立宪
历程,立宪派推进立宪的行动,结果:立宪派支持革命
二、过程: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共和政体:首都,大总统
(2)颁布《临时约法》:直接目的,根本目的,内容,意义
三、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意义:政治,思想,风俗文化,经济
2.局限性:未完成任务,革命政党的局限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