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一上《乡土中国》:无讼 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一上《乡土中国》:无讼 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2 20:1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乡土中国
——读《无讼》
1、议题的重点:面对社会的矛盾与纷争所产生的诉讼,乡土社会追求“无讼”的状态。
2、理解的难点:面对诉讼,现代社会 与乡土社会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与做法。
3、现实的意义: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无讼的观念,它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无讼
1.在传统与都市中,讼师名声迥异。
2.讼师称呼的变化,表明从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3.都市社会,人们需要律师。
4.地方官维持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概括各段要义
5.以球赛比喻礼治秩序的性质。
6.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
7.在乡村所谓的调节,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
8.父子的案例。
9.孔子无讼的观点。
概括各段要义
10.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11.现代社会中,法律因时而变,社会需要律师。
12.乡土社会的蜕变,导致司法制度与礼治制度的冲突。
13.用乡土社会向发展社会转变,法治秩序的建立,需要法律条文、法庭、人民如何使用法律系统,而且先得改革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
概括各段要义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案例:六尺巷的典故
1、面对纠纷,张英没有走诉讼之路,更没有仗势压人。
2、面对张家三尺的退让,吴家也退出三尺,没有占道建房。
3、此事传为佳话,六尺巷因此得名,今日已成名胜。
案例简析
1 讼师与律师的区别
讼师,为人鄙夷,身处礼治社会。律师,受人尊重,现身法治社会。
3 司法与礼治的矛盾
司法,依照统一规则和个人平等;礼治,遵循差序格局和礼仪传统。
无讼
2 对待讼事的差异
礼治社会,重教化调解,轻折狱审判;法治社会,重权利和安全。
1、社会环境不同:讼师,生于乡土社会;律师,生于现代都市。
2、社会地位不同:讼师,遭人鄙夷;律师,受人尊敬。
3、社会性质不同:讼师,隶属礼治社会;律师,服务法治社会。
一、讼师与律师的区别
《清稗类钞》中记有一个案子,某人素以不孝著称,一日殴打其父,致牙齿脱落,父亲便向官陈诉。为了逃脱刑罚,这个人就请了讼师廖某出谋划策,廖某在他晚上来取呈词时,趁机咬掉了他的一个手指。然后说,打官司时就说是你父亲咬你手指头,你出于自卫要拿出手指,才不幸打落了父亲的牙齿。果然,县官不再追究他的责任。
提要:心术不正的讼师,钻法律漏洞,施奸耍诈,颠倒是非,因而被蔑称为“讼棍”。
古代讼师的案例
二、对待讼事的差异
1、礼治社会,重教化调解,轻折狱审判。
2、法治社会,重权利和安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社会属性
处理方式
思想基础
形态发展
执行人员
礼治社会
教化调解
知礼重礼
相对稳定
尊者权威
法治社会
诉讼判决
权利安全
与时而变
律师法官
深入解读差异的原因
乡土社会、礼治社会中的打官司,影响如下:
1、有损名誉:产生矛盾,说明处事不当,说明修养才学欠缺。
2、关系破裂: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打官司意味着彻底的撕破脸,矛盾不可调和。
3、后患不断:一场官司,不仅影响此时此刻,而且会波及后代子孙。(世仇、家仇、死对头,这类词的流程就是乡土社会中打官司不良后果的反映)
4、成本高昂:费时费力费心费钱。(打不起官司)
三、司法与礼治的矛盾
1、产生的根源: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变,从乡土社会 蜕变为现代 社会,两种社会形态对待诉讼的观念不一致。
2、观念的差异 :乡土社会中,传统的差序格局不承认有可以实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现代社会中,采用个人平等主义。
3、现实的矛盾:普通百姓,尤其是乡土中人,怕打官司,不明
白、不理解 、不会用现代法律,现行法律常为狡顽败类利用。
4、解决的方案:继续推行、普及、完善现代司法制度和执行手
段,同时改革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

本章总结
人世纷争,本是常态。但是历朝历代,都推崇“无讼”之策,这当中的道理就在于,较之诉讼,无讼的成本小、收益大、效果久。
如果说,礼治能够维持乡土社会的日常秩序,那么,当乡土社会的局部出现裂缝甚至窟窿时,人们所推崇的无讼,实际上仍然是礼治的延续,因为无讼的思想根基、传统意识都是建立在遵奉礼治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乡土中国来说,有力推行无讼的政策,能够有效化解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矛盾争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督促人民自觉守法向善。
思考题:无讼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无讼”的可能性、可行性、适用情况和对象。
提示:在大力倡导“依法治国”的同时,还有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正在大力推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