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版
八上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记录反馈老师。
自主预习
?
?
?
?
?
自主学习
?
?
?
?
?
?
自主学习
?
?
?
?
?
自主学习
名词解释
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讲授新课
1.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
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
依据:1895年,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表现:
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中国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讲授新课
张謇办实业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人物简介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办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张謇办实业是在什么
背景下提出来的?
讲授新课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博物馆
识图学史
除了纱厂之外,张謇还创办了垦牧公司、油厂、铁厂、轮船公司和船闸公司等企业,至辛亥革命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大生资本集团。
通海垦牧公司
张謇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堂)
南通博物苑
张謇纪念馆(江苏南通)
识图学史
3.高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
辛亥革命的推动
原因:
内因:
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外因:
表现:
迅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讲授新课
根据材料及教材找出“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对华主要消费品输出情况表
种类
面纱
粗布
面粉
火柴
时间
1913
269万担
521万担
260万担
2845万箩
1920
129万担
253万担
51万担
848万箩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收到鼓舞,他们认为:“所谓产业革命者,今其时也。”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1
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
2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合作探究
4.受挫:
(1)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讲授新课
(2)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在夹缝中
求生存
在斗争中
求发展
讲授新课
请同学根据搜集到的材料,讲述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的故事。
荣宗敬
荣德生
卢作孚
侯德榜
合作探究
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萌芽和艰难发展
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再度受挫
凋谢萎缩
课堂小结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图表
时期
阶段
萌芽和艰难发展
“黄金时代”
凋谢萎缩
原因
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推动
洋务运动到清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辛亥革命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国货运动的推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卷土重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张謇的“实业救国”主张?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只有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因此,“实业救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但张謇出于爱国热情,主张兴办实业,与列强进行“商战”,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改变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局面所必需的,是爱国的、进步的。
合作探究
(二)特点:
材料: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比重图
轻工业多,
重工业少。
讲授新课
识图学史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
(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3)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4)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讲授新课
传入:19
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应用: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线的开辟,新式马路的修建,传统街道的改造,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影响: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上海街道上行驶的有机电车
社会生活的变化
讲授新课
新式交通工具
电车
火车
汽车
轮船
飞机
阅读教材后,回答新式交通通信工具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间:19世纪70年代以后
作用:方便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通信工具
电报
电话
作用:
商人可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进行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
讲授新课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②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政策,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政策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③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合作探究
1
剪发辫
请同学展示搜集到的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变化前后的图片。
溥仪剪辫装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掀起剪辫子
生活方式和风俗的变化
讲授新课
2
易服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
中山装
清末民初男装的演变
马褂
清官服
西装
中山装
识图学史
清末民初女装的演变
清朝旗袍
民国旗袍
识图学史
晚清上海妇女吃西餐
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话公司的接线小姐
识图学史
4
礼仪革新
拜
跪
作揖
握手
用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
采用:“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古代婚礼
民国新式婚礼
识图学史
我们该怎样看待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呢?这些变化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从地域上看: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从城市化进程上看:
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合作探究
以史鉴今
合作探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在旧中国,帝国主义为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是不允许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此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入侵,也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D
巩固提升
D
巩固提升
B
巩固提升
C
巩固提升
C
巩固提升
D
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